遗迹故居

  

  据刘成忠《吾家旧事》记载,到刘成忠的祖父以后,刘氏家族已相当贫困,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他家先住在陆家巷,后来搬到柴罂巷。刘成忠说他不知道自己出身在何处,从他记事时起住在镇江西门的上河边。

  上河边是沿镇江古运河而建的一条街巷。当时镇江还是漕运要道,从江苏、浙江出产的粮食都通过镇江的这条运河运到北京,每年春秋前后,过往漕船络绎不绝。刘鹗在上河边的住宅离西门不到半里,与邻居一样,都面北朝南背河而建。少年时代的刘成忠描写道:“夜雨城头听 筚篥,秋风屋上过帆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一带漕运的繁忙景象。

  上河边房子共九间一厢。房屋的布局是:其外三间北向,以中一间为会客处,以东一间为为读书处,以西一间为四叔父房;其中二间南向,皆小屋,东一间为出入处,西一间由祖父住;其后四间南向,东一间别出,由三叔父住,院中有枯杏一株,接一间为刘成忠父亲居住,中间一半为厨房、一半为饭堂,西一间五叔父居住。这些房子是半典半租来的,每月租金一千九百文,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刘成忠的父亲作了一副聊以自嘲的对子:“一十八口之家,嗷嗷待哺;九间一厢之房,月月催租。”由此可以看出刘氏家族生活的艰难状况。

  刘成忠父亲是这个大家族的当家人,他在世时虽然贫困,但全家和睦相处,没有分家。刘成忠14岁时,父亲突然死亡,全家的“栋梁”塌了,等到处理完丧事,全家已空无一文,并欠下了几百元债。刘氏家族生活状况的改善是在刘成忠考取进士之后,到刘鹗发达时,刘鹗把在镇江的叔祖辈全部接到淮安供养,在镇江已没有近亲。以后刘氏家族散布天南地北,但他们都承认刘鹗是镇江人。

  刘鹗虽出生在六合(他母亲是六合人),但他出生时家还在镇江,所以他一生都以丹徒(即镇江)人自称。刘鹗5岁时由姐姐教着认字,7岁拜镇江的博学人士赵君举读书,直到15岁随父亲到河南任所。他在镇江考取了秀才。20岁父亲死后在淮安守孝并读书三年(这是他在淮安呆得最长的一段时间)。二十二岁时在镇江娶了一位姓茅的女子作三姨太,三姨太随他辗转上海、山东、北京、天津,是跟随在刘鹗身边时间最长的妻子。

  在现存极少的刘鹗日记中,还可看到刘鹗与镇江的经济联系密切。在1908年刘鹗被捕前几个月,刘鹗

  

0.0918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