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最早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的第二个儿子,因避“子克之乱”而投奔齐国,齐桓公时期,因管仲举荐而被任命为齐国大司马,齐桓公死后,王子成父的后代,继续担任齐国的将领,于是定居在了齐国,并世代以“王”为氏,此为琅琊王氏之始。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再经过古代诸多文献记载,于是琅琊王氏一致被认为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这一说法在所能见到的记载中,大约以东汉人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为最早,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隋唐以后成为共识。综合来看早期的相关文献、世系、墓志、佛经、诗文等记载,尤其是《潜夫论·志氏姓》,东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南朝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北魏《王绍墓志》及《王诵墓志》,《文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琅琊王氏录》,唐李翰《凤阁王侍郎传论赞并序》、林宝《元和姓纂》、李白《感遇》、李珏《琅琊王府君(衮)墓志铭》,北宋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对太子晋和琅琊王氏的关系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也是许多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


0.1100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