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表

提起杨姓,就想起了小时候熟烂于心的英雄故事,杨家将忠烈满门、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杨靖宇威震小鬼子……而今,“代居河华,赤泉启国”的中原望族杨姓已遍布全球,总人口5000多万。

 出自皇姓望族 源自山西洪洞

关于杨姓的源流,比较集中的源说有二,而主要来源于西周王族,出自姬姓,系以国名、邑名为姓则是被认可的。

 

杨朱(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知名弟子有孟孙阳、心都子,学说继承者,有告子、子华子、詹何、它嚣、魏牟等人。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贵生”、“全生”的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

《列子》是先秦时代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经考古证明,本篇内容为杨朱学说,属于它嚣、魏牟等杨朱一脉 ,代表杨朱的哲学。其中对于一毛不拔的记载证明了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杨朱的断章取义。

杨章(秦朝华阴侯)

杨章“一世祖承干云二府君,观察推官,始籍于鄞;……五世祖正雅元四,仕至御史中丞,徙居慈溪西屿乡;正常元三,仕参议,徙居定海灵绪乡五甲;六世祖亨八,仕殿中侍御史……”清杨贤齐序云:“……云二府君来判明州,遂籍于鄞。三五世中,贤才辈出,八世内登进士者实繁有人,吁盛矣哉。南渡偏安,家各修谱。而吾族始号为四明杨氏,谱分支九派,敕号九府,而吾五世祖元三府君迁居定海(原注:今改镇海)治北灵绪五甲,实本宗开创祖也。”又,清杨肇观序中也说:“元三府君以工部员外参议广东,晚年归隐龙山,迨亨八府君仕宋为殿中侍御史,复迁松水,为本宗开基之祖。

杨敞(西汉丞相)

杨敞(?-前74年9月20日),杨姓,名敞,字子明,号君平,陕西华阴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王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是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

公元前75年,担任西汉王朝丞相,前74年,参与霍光组织的政变,废黜昌邑王,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量。

公元前74年,杨敞写下《奏立昌邑王》《奏废皇曾孙》等奏折,存于严可均著《全汉文》中。

杨琏,(920-940),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南吴睿帝杨溥长子。始封江都王,930年,被立为太子,娶徐知诰的女儿为妻。南唐建立,徐知诰(李昪)成为皇帝,改封前朝太子的女婿杨琏为弘农郡公、平卢军、康化军节度使、中书令、池州节度使。940年,杨琏从平陵后来的时候,在船里大醉暴亡。时人称就是李昪谋杀了他,李昪追谥他为弘农靖王。

杨洪(越骑校尉)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璋时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为功曹。诸葛亮向他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迫成都。时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杨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讨元,生俘元。建兴元年(223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建兴六年(228年)卒于任上。

杨震(东汉太尉,为官清廉,四世三公)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顺帝继位,下诏平反。

杨琦

杨琦(一作奇),字公挺(一作子奇)。太尉杨震玄孙、大司马李傕岳丈。少有志节,不以家势为名,交结英豪,在河南缑氏界中立精舍,门徒常有二百人。与献帝西迁时多有功劳。官至侍中、卫尉。建安元年(195)献帝都许,追封其子杨亮阳成亭侯。杨琦玄孙杨铉是隋文帝杨坚的六世祖。

杨修(汉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姓杨,名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曹操府的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杨宏(?―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1]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刘璋时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为功曹。诸葛亮向他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迫成都。时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刘备,杨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讨元,生俘元。建兴元年(223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建兴六年(228年)卒于任上。

杨骏(车骑将军,临晋侯)

杨骏(?―公元291年),字文长,弘农华阴人 ,西晋政治家。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因女为晋武帝皇后,受晋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杨骏将其软禁在含章殿,身边侍卫皆换为自己心腹。晋武帝本欲以杨骏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然而杨骏平素忌惮司马亮,便趁晋武帝昏厥之时与武悼皇后篡改诏书,自封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并督促司马亮往许昌上任。

杨骏自知平素没有威望,不顾傅祗、石崇、何攀等人劝谏,大开封赏以求收买人心 ,此后大权独揽,执政严酷且刚愎自用,不纳良言,遍树亲党,疏远宗室。公元291年,贾后政变,朱振劝杨骏烧云龙门,斩贼首,引兵拥太子入宫。杨骏怯懦不决,最终被人杀死在马厩里。杨骏三族也被诛灭,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

杨播(北魏上柱国)

杨播(?―513年),本字元休,后改字延庆 ,自称是恒农华阴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将领。杨播少时仪表不凡,奉养双亲竭尽礼度。初为中散,历任给事、龙骧将军、员外常侍、卫尉少卿、太府卿、侍中、华州刺史等,在任华州刺史时,借占老百姓的田地,遭御史王基弹劾,削除官爵。延昌二年(513年),杨播去世。熙平年间(516年―518年),追赠为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并复其爵位,谥号壮。

杨纂(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

公元512年—578年 活动于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跟随齐神武帝高欢在信都起兵,以军功,封为安西将军,武州刺史。

杨仪(蜀汉政治家)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杨坚(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

杨坚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

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 、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杨行密(吴国奠基人,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1] ,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

唐乾宁二年(895年),封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年),进封吴王,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唐朝谥武忠王。

唐天佑十六年(919年),南吴建立,武义年间(919-921年)改谥孝武王,杨溥即帝位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禅代的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全唐文》存一篇文章:《举史实牒》

杨炯(文学家、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

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

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

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故治在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

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故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

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业(北宋名将)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撞卑而死。

杨文广(北宋名将)

杨文广(999-1074),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正史中杨文广为杨延昭之子,杨宗保为《杨家府演义》虚构人物 ),曾为范仲淹所擢用,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以父荫入官,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神卫(步军)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宋神宗时因抗击西夏建功,历官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辽人争议代州地界,他奉献阵图及攻取幽燕之策。旋病死,膝下共有四子。

评书中,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共有十九妻子:金平珠,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齐长善,赵百花,苏三娘,慕容英,农艳花,李玉茹,吴金定,柳香春,曾凤英,梅若兰,赵春蓉,薛百花,慕容昭容,范文萦;膝下共有四子,以小儿子怀玉最为出众。

杨延昭(北宋将领)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 ,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一是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受封于杨地(今陕西洪洞县东南),并建立了一个小国,叫杨国,尚父称杨侯。杨国后来被晋国吞并,之后杨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从而成为了最早的杨姓。

  另一支杨姓,出自晋国公族(唐叔虞之后,本姬姓)。晋武公吞并杨国后,将杨地封给次子伯侨为采邑,其后有羊舌肸(字叔向),为晋太傅。羊舌氏也出自姬姓。羊舌肸的儿子伯石,字食我,以邑名为氏,称杨食我,又称杨伯石。

据传,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祁奚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因伤风败俗,盛怒之下,祁盈就把他们两个囚禁起来。当时有个大夫叫荀跞,因受了祁胜的贿赂,就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在这件事上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这下,彻底惹恼了晋顷公,当时,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7县、羊舌氏支田为3县,史称“六卿之难”。

杨食我被杀后,其子孙因怕被诛,有一部分迅速逃之今陕西华山仙谷。从而后代便世居华阴。华阴县在汉代隶属于弘农郡管辖(郡治所在今河南灵宝),故此支杨氏又称“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被认为是后世杨氏的正宗。东汉时候该族发迹于华阴,成名于河南的灵宝、洛阳。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是杨震,他是陕西华阴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学者。他曾客居湖城(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讲学三十年,创建三鳣书堂,弟子达到上千人,号称“关西夫子”。50岁时杨震开始步入仕途,并官至太尉,相当于当时的宰相。他的家族中四代就有三人官居相位,忠义孝国,影响巨大,人称四世三公。杨震的后裔,除少部分留居华阴外,多半于汉末迁居于今洛阳和灵宝一代,成为当时最显赫的世家大族。

后世杨姓多宗弘农,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唐代先后有杨姓宰相11人,虽然来自四个不同的家族,但他们均出自弘农杨氏。另外,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等也是弘农杨氏的后裔。

杨氏盛于弘农,而弘农杨氏的兴旺又与杨姓的播迁密不可分。

  晋顷公时,杨食我因与大夫祁盈同为一党,从而得罪了晋顷公,之后便被卷入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纷争中,晋顷公在诛杀祁盈的同时,就扬言要“并灭羊舌氏”。旋即,杨食我被杀害,其子孙惧怕被杀,便带杨氏族人七八百人,急急忙忙逃离杨国,向南渡过黄河,逃进了华山仙谷。

谁知这一逃,就经历了数百年。也正是这一逃奠定了杨氏从华山仙谷到弘农望族的辉煌。

  杨姓是一支顽强坚毅、忠义刚烈、奋发有为的族系。逃进华山仙谷的杨氏后裔,历经几百年的艰苦奋斗,逐渐走出了深山,遍布在渭水、汉水两岸,到汉时已经是人丁兴旺,雄才辈出。

  汉初时,弘农人杨喜追随刘邦,在围攻歼灭项羽中立功受封为赤泉侯,之后其子、孙继承爵位。汉昭帝时弘农人杨敞被封为安平侯,子杨忠继其爵,另一子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至西汉末,杨敞之曾孙杨宝精通儒术,名声扬于朝野。尤其杨宝之子、一代大儒、旷世廉吏杨震的出现,奠定了弘农杨氏彪炳史册的不朽地位。

  始设于西汉元鼎四年的弘农(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郡,下辖新安、弘农等11个县,东汉时稍有调整,地域基本相当于现在河南、陕西交界的灵宝、卢氏、华阴等十几个县市。

  此外,弘农杨氏的播迁也有和其他姓氏的播迁一样的途径,比如:仕宦、戍守、战争、灾害、动乱、商贸等。

  历史上,因任地方官吏驻守当地而得以繁衍发展的杨姓,杨再思比较典型。杨再思也是弘农杨氏后裔,他的先祖迁至淮南。唐末时杨再思任诚州(今湖南靖县)刺史,他的10个儿子及后代皆为当地居民首领,由于处事公道,在当地有很高的威信。由于诚州地处湘黔川交界的多民族杂居区,至今除当地汉族杨姓称杨再思为杨姓始祖外,还有当地壮、苗、瑶、彝等12个民族的杨姓,也都尊认杨再思为自己的始祖。

  而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后裔,则是戍守而播迁的典型。北宋杨家将的祖籍在麟州(今陕西神木),杨业的父亲杨新信、兄长杨重训先后为麟州刺史,世居当地。杨业少时就被父亲派到北汉都成太原作联络,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许多人竟认为其原籍是太原。

  隋唐之后,杨氏逐步向闽、粤、台及海外播迁。当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率府兵3600人,将校123人,到岭南平乱,其中有杨永、杨珍府兵校尉随往,平乱后就屯垦开发漳州。据考证,这次入闽将士和家眷计8000余人,涉及84个族姓。唐末,又有杨衡、杨盈等杨氏人物随闽王王审知入闽。明末又有随郑成功迁入台湾杨氏,之后闽、台杨氏又走向海外,远播全球。

  那时,远播海外的杨姓也多是为了谋生,进而落地生根,与当地人一起开拓发展。其区位也主要是由近及远,由东南亚,逐渐到非洲、澳洲及欧美。

再说杨氏名人,古往今来,杨姓名人灿若群星。仅《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的杨姓历史名人就有805名,占总数1.77%。杨氏历史不仅名人辈出,忠义仁孝,而且多帝王将相。


古代政府机构与官职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   部古代中央主要行政机构。隋初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宋代沿用,元统归中书省管辖,明废中书省,各部独立,相沿到清末。其长官为尚书及侍郎,其中吏部为六部之首。

吏   部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调动、封赏、改核等事。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部曹,汉末又改为选部曹;魏晋以后都称为吏部。置尚书等官。班列秩序在各部之上。

户   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中央六部之一。周礼为地官大司徒之职。秦为治粟内史,两汉为大农令,又有尚书民曹,亦户部之职。三国至唐为度支、左民、右民、户曹、民部。唐永徽初,改为户部,五代至清因之。光绪末,改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事。

兵   部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相当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魏至五兵尚书,至隋始改兵部尚书,历代王朝皆沿用,清末改官制止。

工   部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如城市建设、水利、交通。汉代有民曹,魏晋以来有左民尚书、起部尚书,都是主管工役的官。隋代始设立工部,历代相沿。

刑   部六部之一。主管国家法律、刑罚的政令。汉成帝时,有尚书三公曹,主管断狱;东汉改为三千石曹,为中都官,掌管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也称贼曹。晋为三公尚书。南朝、宋朝以后改为都官尚书。隋开皇三年改为刑部尚书,历代相沿。清末改为法部。

礼   部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宴乐、外宾礼仪及学校贡举的政令。后汉尚书吏曹兼齐祀。魏晋为祠部,北魏又称仪曹。后周有礼部而不言职事,隋唐皆为礼部。清末改为典礼院。

唐九寺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枢密院:唐代宗永泰中始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承受表奏。五代后梁为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知院事。后唐时改为枢密院,为最高国务机关、主管国家军事机密、边防等。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或称枢密院事),参于朝政,和宰相分掌文武事,其权尤重。唐以后沿用。

丞   相又称宰相,相国,为百官之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时废丞相,而以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平章事)、侍中、尚书令、仆射行使宰相职权。北宋因之,南宋时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明朝则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秦时有相国和丞相。西汉末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元时中书省及行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太平天国也设丞相,是官阶不是职务,地位低于王、侯。

宰   相历代辅佐皇帝,统率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的名称历代不同:殷朝称尹,或阿衡、保衡。周朝春秋时称太师、太保、太宰。战国时称相国或丞相,独楚国称令尹。

内阁大学士明、清两代掌管政务机构人员。明洪武十五年不设宰相,仿照宋制,置诸殿阁大学士(同宰相之职),收阅奏章,批阅文稿,辅助皇帝办理政务。中叶以后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清初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省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清末便徒有虚名。

大司马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武帝元狩四年废太尉,设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无印绶、官属。东汉改名太尉。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太   师周时以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为辅佐国君的高官之一。秦代不置,而汉代每一个皇帝即位,都设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为重臣之首,而位在“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之上。西晋时,因避讳改太师为太宰,仍为最高官职。以后各代沿制,但三公之职一般只是一种荣衔,以示尊荣而无实职。另外,各代均设有太子太师一官,负辅导太子言行,传授知识之责。古代乐官之长,亦称太师。

少   师周时以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为“三少”,亦辅佐国君之职,以后各代沿置,职位亦尊宠而无实权。其衡前加“太子”二字,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其职为教谕太子,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副职。

大将军古代最高军事统帅之称,掌领兵作战。汉时,在大将军名号之上冠于大司马之号,其位更尊宠,权过三公。将军在秦时为军中高级武官之称。唐以后将军职位渐卑,成为武散官。宋、元、明的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清代的将军则是八旗军驻防各地的高级将领,此外将军亦作武官封赠之阶

大元帅全军的统帅。辽以太子、亲王总军,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又与大臣总军马之政,有大元帅、副元帅。

侍   郎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有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待郎为长官的副职,官位渐高。至明、清时升至正二品,以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御   史为诸侯王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职副丞相,是监察机关的首脑,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之权。西汉时称御史府是全国监察机关的首脑,汉以后御史职权累有变化,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

太   宰1.相传殷始置设太宰、周亦名冢宰,为天官之长,辅佐帝王治理国家。春秋列国多称太宰。秦、汉、魏不设。晋改太师为太宰。隋唐时无此官。宋代崇宁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明、清时也用为吏部尚书的别称。2. 三代掌膳馔的官吏,亦称太宰。

朝廷中枢机构要职的长官称令,如令尹、中书令、尚书令等。汉代以后,中层机构的长官也称令,如明、清时宗人府所置宗人令、宗令等。又一县的行政长官也称令。秦、汉时,规定县官管辖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称长,明清又改为知县。

大学士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宋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秩仅五品;清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辅国将军1.武散官,汉献帝置。2.清宗室封爵有十四等,十二等为辅国将军,位次镇国将军。

侍   中秦、汉时为丞相的属官,因侍从皇帝左右,伺应杂事,可以出入宫禁,应对顾问,并代表皇帝与公卿议论朝政,为皇帝之亲信。至魏、晋其地位更重要,往往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隋时为门下省的长官。唐时仍称侍中,官位崇高。

给事中给事中三字,即是在殿廷内服务之意。凡大臣加给事中者,便可出入宫廷,接近皇帝。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明代给事中分治六房之制,设六科给事中,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中每科设给事中一人,掌抄发章疏,稽查违误,权大势重。清代的给事中与御史无异。

参知政事以资历较浅的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名为执政官,亦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明代废。

古代官名的通称,也用于国家官职的称谓。西周称天子辅弼之臣为师尹,春秋以后凡行政长官均称尹,如京北尹、河南尹,为京城的行政长官。地方设州尹、县尹,亦分别为州、县的行政长

官名,有太史,左、右史等称谓。其职责一般为掌管祭祀与记事,起草文书和记载国家政事。周时,太史为历官之史,权位较高。秦以后,则为掌管天文、历法之官。左、右史乃帝王身边的史官。《札祀》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而《汉书》则认为古代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后世多采此说,并沿用此种制度。

大   夫古代以大夫为官名,在诸侯国中有卿、大夫、士三级官职。而大夫又有上、中、下三等。秦汉以后,有身居朝廷国职的御史大夫、谏议大夫,有常议论备顾问的大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都是官称。到唐、宋时,置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明、清则废。但隋、唐以后,大夫都是高级官阶的称号,一般高级文职官阶都称大夫,专为封赠之用;宋以后,称医生为大夫。

散   官古代用于表示官员等级而无实际职务的官称。隋代开始设散官之制,以后各代均沿置。其品秩高低,待遇厚薄各不相同。文职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武职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军将军等。

太   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改为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至北齐时,设太常寺,有公卿、少卿各一人。清末废。

太   史三代为史官及历官之长。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时,修史撰文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天文历法。隋置太史监,唐初改太史局。元并设太史院与司天监。至明、清遂专于天文、占候之事归钦天监,史馆事多以翰林任之,故也称翰林为太史。

按察使专主巡察,开元二十二年改称采方处置使,后改为观察处置使。元置提刑按察使。明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又名臬司,清末改为提法使。

刺   史秦时此设刺史,监察各部。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汉武帝元封五年设部(州)刺史,督察郡国。官阶底于郡守,后改为州牧,魏、晋、南北朝时,各州都置刺史,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隋以后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以后刺史成为太守的别称。唐时改州为郡,则称太守。宋亦属刺史,但属虚衔。

布政使明朝将全国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一人,与按察史同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后来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幕僚,主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

祭   酒祭酒,是对尊者、老者的一种敬称。古时,飨宴酬酒祭神,必由尊者或老者一人举酒祭地,故称位尊重。西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一人,为国子学之长。隋朝改为国子监察酒,即中央主管教育的机构,以祭酒为长官,历代相沿。至清未废。

安抚使:官名。隋云寿四年,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时各州如有水旱灾害,即派巡察,安抚或存抚等使节巡视抚恤;倘由节度使兼任,另有副使。宋代为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称安抚使,或称安抚司,只在远边地区设置。明清时,安抚使是西南边远地区的武职土官。

宣抚使官名。唐德宗后,派朝臣巡视灾区,称宣抚安慰使,宋称安抚使,其职权如两汉大将军。元于西南地区置安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

少   卿官名。1.大卿的副职。2.北魏太和十五年设置的官,是正卿的副职,沿至清朝。

左、右都御史明代设左、右都御使,为都察院的长官,正二品。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清代以左都御史为中央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

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属官。西晋初设置,历代名称和职务不尽相同。东晋至宋齐为中书通事舍人,隋唐初为内史舍人,隋焬帝时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为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原在中书省主管文书,职位低于中书侍郎。南朝后舍人的实权很大,起草诏令,参与机密到决断政务,往往代行宰相职务。隋代舍人主管诏令。唐掌管诏令、侍从、宣旨、接纳上奏文表等事。宋代主管中书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承办各项文书,起草有关诏令。明代有中书科舍人二十人,属内阁中书科,负责缮写文告、命令等事务。清代沿置。

修   撰官名。唐代史馆,宋代翰林学士院,都有修撰官,掌修国史。元朝以进士第一名特授集贤院修撰。进士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列为史官,故俗称太史。自状元例授修撰一职以后,又称状元为殿撰。

员外郎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之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待郎不在时,代行曹事。唐至清各部均有员外郎,位郎中之次。

左、右拾遗官名。唐时置补阙、拾遗二官。负责进谏、荐举。唐代门下省称左省,中书省称右省,故属于门下省者,称左补阙、左拾遗;属于中书省者,称右补阙,右拾遗。北宋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南宋增至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各一人。不久废。

谏议大夫官员。秦朝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定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东汉时改为谏议大夫。隋朝属门下省。唐朝后,又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中书省,并为谏院之长。明朝后期废。

防御使官名。唐置防御使,位在团练使之下,凡大郡要害之地,则置之,以治军事,刺使兼之。代宗接位、诸州防御使并停,而令刺史兼团练,金朝州置。有防御州、节镇州之别。都属州官。

大    臣古代官职尊贵者。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内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特派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

大    使1、帝王特派的临时使节。2、唐制:节度使有节度大使、副大使、知节度事的分别。3、事务官称大使。如元朝京都二十二仓有仓大使,内藏各部有库大使。明清亦多沿用。

11
0.1611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