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商音弘农杨氏,系出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羊舌肸)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战国有杨朱;汉有杨熹,封赤泉侯,孙杨敞为丞相。后裔杨宝生震,震生秉,秉生赐,赐生彪,四世为三公,隋文帝杨坚之远祖也。又有扬氏,从手(扌)不从木。周有扬侯,失国后为扬氏。汉有扬雄(今四川郫县友爱镇子云村人),是也。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杨伯侨。

 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去世,年幼的成王(姬诵)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故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以唐为氏,又为唐叔虞。叔虞长子燮父

后为周朝晋国侯。又传十代,至晋武公(姬称),武公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范村东),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故后世尊伯侨为杨氏之授姓始祖(详情请点击:《杨氏远祖世系-杨伯侨》 ),史称杨氏正宗。

 又有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之说。西周宣王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大不如前。宣王幼子名尚父,因未封爵,周幽王封侯于杨,史称杨侯,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为杨氏。

 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黄帝后裔,周朝王室,氏出显赫。姬姓杨氏,人口众多,支系繁若星辰,是所有杨氏的主流。

 沧海桑田,生息繁衍。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氏,终为强晋所灭,幸存者被迫向西播迁。首先迁入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后裔迁江汉(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又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分支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氏迁居四川;有尚书仆射杨璇者,迁居浙江会稽。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氏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氏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氏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此时,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氏姓杨。弘农“关西孔子”杨震第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地区杨氏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氏亦有少量迁入朝鲜半岛者。

 宋时,有金刀老令公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移居贵州播州(今遵义)。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氏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宋室南渡,犹为如此。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起点,杨氏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移民港、澳、台及海外。比如香港八闽杨氏;迁居而成为台湾杨氏望族的有:台南佳里、台北半线、台中沙鹿、高雄旗山等杨氏。海外迁居地遍及全球,但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氏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

 明朝初期的“江西填湖广”和清朝中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政策,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更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一时期,使得居于东南一带的不少杨氏又逐步向西迁移。

如今,杨氏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氏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杨氏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天水(在甘肃通渭西北)、河内(治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河东(治今山西夏县北)。

 天下杨氏,多出弘农。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震、杨秉、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至隋朝杨氏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北宋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理学家杨时,元有兵部尚书杨世雄、诗人杨载宁,明代更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清末的杨秀清、杨露禅,近现代的杨虎城、杨尚昆、杨振宁、杨绛、杨利伟、杨幂等等。杨氏名人可谓浩如烟海,人才辈出,风光自然不言而喻。

 *附:其他杨氏源流说

 一、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封尚父为杨侯。

 二、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扬干于杨,号杨干,是为“河东杨氏”始祖。

 三、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赟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四、少数民族杨姓

 1、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2、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后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就聚居有这支杨氏。

 3、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今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于云南贵州,后迁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4、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5、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公元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江苏六合人,明朝将领,其父亲杨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6、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

 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鲜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杨氏。

 五、出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六、源于变姓,因故转姓为氏。今浙江诸暨市的概浦杨氏,本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氏之恩,即以母姓杨氏应试,登宋元祐三年戊辰科(公元1088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诏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右仆射,韶阳县开国公,谥文贞。其后裔子孙即为诸暨倪杨氏。

0.1280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