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一世,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其父少典(又名大迥),母附宝(有蟜氏);祖赤哲(女性,少典轩辕氏),曾祖茴芒(女性,方雷氏),太祖枪术(女性,天鼋氏)。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因名轩辕;本姓公孙,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因改姓姬。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首。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卒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配嫘祖(西陵氏)、女节(方雷氏)、彤鱼氏、嫫母等。生有25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三子,玄器、昌意、龙苗。

二世,玄器:?-前2526年,名挚,号青阳(少昊),黄帝长子。降居江水(今河南安阳),卒葬云阳。传位于弟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生子,乔极。

三世,乔极:乔即蟜,玄器子。居河畔,务稼穑。配握衷(陈锋氏),生子,帝喾。

四世,帝喾:公元前2437-前2345年,号高辛,名麦、夋,乔极子。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嗣位于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卒后葬于顿丘(今濮阳市台阴秋山)。配姜嫄(有邰氏)、简狄、庆都(陈锋氏)、常仪(訾氏)。元妃姜嫄生子,后稷。

五世,后稷:名弃,帝喾子。举为尧之农师,尊为百谷之神。后被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赐复姬姓。配姞氏,生子,楘玺。

六世,楘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生子,叔望。

七世,叔望:楘玺子。袭父职,务稼穑。生子,不窟。

八世,不窋:又称叙望不,叔望子。时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承袭父职,但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北豳)。生子,鞠。

九世,鞠:姬姓,不窋子。因掌纹若“鞠”得名,又称鞠陶。夏朝末期周族部落首领。弃祖(农)业,学畜牧。生子,公刘。

十世,公刘:鞠子。虽于戎狄,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道始兴。生子,庆节。

十一世,庆节:公刘子。继承祖业,建国于豳(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生子,皇仆。

十二世,皇仆:庆节子。父庆节卒,子皇仆立,嗣位豳,成为夏朝时期周部落首领。 生子,差弗。

十三世,差弗:皇仆子。父皇仆卒,子差弗立,嗣位于豳。生子,毁陯。

十四世,毁陯:公元前1600-前1546年,亦作伪榆,差弗子。嗣位于豳。生子,公非。

十五世,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毁陯子。嗣位于豳。生子,高圉。

十六世,高圉:字侯侔,公非子。祖乙(商朝第14任君主)15年,命邠侯高圉,嗣位于豳。生子,亚圉。

十七世,亚圉:字云都,高圉子。盘庚(商朝中后期君主)19年,命邠侯亚圉,嗣位于豳(《春秋经传集解·昭公七年》:二圉,周之先也。为殷诸侯,亦受殷王追命者)。生子,公叔祖类。

十八世,公叔祖类:号太公、组绀,字叔类,亚圉子。嗣位于豳。生子,古公亶父。

十九世,古公亶父:姓姬,名亶父,周称太王,公叔祖类子。居岐之阳,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止狄扰于岐下,国于豳迁岐(陕西岐山县)。幽人举国复归,旁国因公仁亦多归之。配太姜、太差,生三子,太伯、虞仲、季历。

二十世,季历:又为王季、公季,古公亶父三子。生子有圣瑞,兄泰伯、虞仲知父欲立弟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商王太丁时,受封为“牧师”(牧畜之官)。修古公遗道,笃仁义,诸侯顺之。葬鄂县南山。配太任,生子,姬昌。

二十一世,姬昌:公元前1152-前1056年,季历子。被商纣王封于西伯,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是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卒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礼下贤者,士多归之,被奉为古代著名贤王之一。配太姒等,生子:伯邑考、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蔡叔武、霍叔处、卫康叔、毛叔郑、冉季载、郜叔、雝叔(雍)伯、曹叔振铎、滕叔绣、毕公高、原叔、丰叔、郇叔。

二十二世,姬发:公元前1135—前1043年,姬昌次子。灭商建周,建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为武王。即位时,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武王之弟)为辅。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尊。卒葬父陵旁。配邑姜,生子,姬诵(周成王)、邘叔、叔虞。

二十三世,叔虞:公元前1042-前1011年,字子于,周武王六子,周成王(姬诵)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武王之弟)摄政。时唐人作乱,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成王封叔虞于唐,是为“桐叶封弟”。以唐为氏,故又为唐叔虞,被尊为周代晋国始祖。生二子,姬燮父、姬杼。

二十四世,杨杼:本名姬杼,唐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生于周成王20年(前1085)七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周穆王23年(前999)四月初八日丑时,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周康王6年(前1050)被封于杨邑,为杨侯,以食采于杨邑为氏,尊为“杨氏授姓”始祖。配姒氏,生二子:伯沃、仲沃。详情请点击:《杨杼世系(后附:对杨杼世系虚假性的分析)》

二十四世,姬燮父:公元前1026-前982年,叔虞长子。承袭候位,迁都于晋水之旁,改唐为晋,是为西周晋元侯。生子,宁族。

二十五世,姬宁族:燮父子,为晋武侯。生子,服人。

二十六世,姬服人:宁族子,为晋成侯。生子,福。

二十七世:姬福,?—前858年,又作辐,服人子。为晋厉侯。卒葬于唐地(今山西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生子,宜臼。

二十八世,姬宜臼:?—前841年,福子。为晋靖侯。晋靖侯17年(前842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生子,司徒。

二十九世,姬司徒:?-前823年,宜臼子。为晋釐侯,又称晋僖侯。生子,籍。

三十世世,姬籍:?—前812年,又名苏,司徒子。为晋献侯。生子,费王、殇叔。

三十一世,姬费王:?—前785年,又名费壬、弗生,籍长子。为晋穆侯。配齐女姜氏,生二子,仇(晋文侯)、成师。

三十二世,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又称桓叔,费王次子。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姬伯)把曲沃(今山西曲沃县)封给其叔成师,故称曲沃桓叔,因好德而得民心。生子,鱓、韩武子。

三十三世,姬鱓:?—前716年,又作鳝,成师长子。春秋时期晋国曲沃的君主,是为曲沃庄伯。公元前731年继位。前724年弑杀了晋孝侯,但晋人把庄伯逐回曲沃,立晋鄂侯为国君。又于前718年再次出兵侵晋,但周朝天子发兵干预,立晋哀侯,庄伯再次退回曲沃。生子,称。

三十四世,姬称:公元前746—前677年,曲沃庄伯鱓长子。公元前731年继位晋曲沃君主,是为曲沃武公。公元前679年,称出兵灭晋,并献晋之宝于周僖王,次年,被敕封晋侯,是为晋武公。后出晋兵攻打周朝廷,大胜。生二子,诡诸(晋献公)、伯桥。

三十五世,诡诸:公元前726-前651年,姬称长子。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为晋献公,春秋时代的晋国君主。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公、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在位26年。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配戎国大戎狐姬、骊姬姐妹,生五了,申生、夷吾、重耳、奚齐、卓子。系“河东杨氏”先祖,详情请点击:《河东杨氏世系》

三十五世,伯桥:公元前724-?。桥亦作侨、乔,又名文实。姓姬,姬称次子。晋献公诡诸之弟,时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郑)5年(前647),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敕命杨候太祖。其6世孙羊舌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杨氏”始祖杨伯桥。卒谥贤敬。配于氏,生三子,逊、近(字子恭,为邑宰驻守洪洞杨国)、述(字子宪,晋国令尹)。

三十六世,姬逊:公元前704—?。又名文,字子谦,伯桥长子。世袭候爵,晋献公太子舍人,敕封左卫将军。配卫氏,生子,突。

三十七世,姬突:逊子。官拜羊舌大夫,以食邑羊舌为姓,又名羊舌突。羊舌,凡三县,铜鞮、杨氏、平阳。辖今山西沁水县、洪洞县、临汾市一带。生子,职。

三十八世,羊舌职:突长子。袭羊舌大夫,任晋悼公中军尉。配赵氏,生四子,赤(字伯华,袭中军尉、铜鞮大夫。生子容)、肸,鲋(字叔鱼,食采平阳)、虎(字叔罴,早年被诛)。时人誉为“羊舌四族”。

三十九世,羊舌肸:公元前590—?。字叔向、叔誉,职次子。晋太傅,公元前557年辅佐晋平公(姬彪)起一直到晋顷公病逝,辅佐了晋国三朝诸侯,因戴晋有功,袭封于祖地杨邑。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为人质朴,虚怀若谷,德才兼备,讲求礼义信直,是早期杨氏先祖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配巫氏,生二子,石、季夙。

四十世,羊舌石:公元前538-前514年。字食我,号伯石,肸长子。继承父爵,承袭杨邑,任晋上卿。以邑为氏,号曰杨石。生子,道。

四十一世,杨道:公元前514-?。字子容,伯石子。晋顷公12年(前514)夏六月,晋以“相恶于君”之罪灭强宗祁氏、羊舌氏,在其采邑设县,六卿掌权。其父伯石因党于祁盈被诛。为避灭族,伯石之妻与族众,举族东渡黄河,逃居于魏献子之领地—华山白羊峰(今陕西华阴)的山洞(羊公石室)。从此开荒辟土,务农耕作,无有仕者。并隐姓埋名,始以祖宗封地“杨”为姓。配于氏,生子,忠。

四十二世,杨忠:道子。配娴氏,生二子,业、华。

四十三世,杨业:忠长子。配伍氏,生子,赞。

四十四世,杨赞:业子。配向氏,生子,祺、祎。

四十五世,杨祺:赞长子。时值战国时代开始,为周元王(姬仁)司马。配艾氏,生子,羡。

四十六世,杨羡:祺子。为周考王(姬嵬)左将军。配于氏,生子,惠。

四十七世,杨惠:羡子。为周威烈王(姬午)大夫,食邑潼关。配庄氏,生子,元、潼。

四十八世,杨元:惠长子。为周安王(姬骄)左庶长。配宋氏,生子,温。

四十九世,杨温:元子。为周温州(今山西孝义县西)牧。配范氏,生三子,志、雍、述。

五十世,杨志:温长子。为周显王(姬扁)左将军。配巴氏,生子,章。

五十一世,杨章:字道斐,志子。东周末年人,居于华阴。在战国时任周靓王(姬定)右将军,后为秦朝左庶长,被赐征东大将军。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封华阴侯,居陕西华阴。配姜氏,生三子,苞(韩国襄王大将军,守脩武,子孙因居河内)、朗(秦大将、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款。

五十二世,杨款:公元前267—前194年。字洪哲,章三子。随次兄仕秦,官属上卿。配曾氏,生子四,硕、显、顾(字佳郁)、顺(字佳隆)。

五十三世,杨硕:字太初,号佳青,款长子。生于战国末期,秦王政3年(前244)随父定居陕西华阴,隐居(华山羊公石室)不仕,洞习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前221)后,五次征诏不赴。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驻军灞上,聘其从军征战,西汉立国后封为太史。配胡氏,生八子,鷃(渡辽将军)、奋(虎威将军)、甝(虎牙将军)、儵(积弩将军)、熊(虎贲将军)、熹、鸇(破虏将军)、魋(骑都将军)。

五十四世,杨熹:公元前171—前90年,字幼罗、号德嘉,硕六子。官居汉高祖(刘邦)郎中骑都尉、宫中更值宿卫。后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封赤泉(今河南南阳)严侯。元鼎4年(前113)汉设弘农郡,辖华阴,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卒谥严威。配陈氏,生二子,敷、致(子嗣徒居江南)。

五十五世,杨敷:公元前129—前74年,字伯宗,熹长子。袭赤泉定侯,卒谥忠定。配陈氏、蔡氏,生三子,哲(字嗣祖)、胤、衡(嗣德)。

五十六世,杨胤:公元前89—前25年,字嗣宗、毋害,敷次子。世袭赤泉侯,卒谥忠贤。配李氏,生四子,敞、昌(字子朝)、伟(字子朔)、泰(字子联)。

五十七世,杨敞:?—前7年,号君平、字子明,胤长子。汉昭帝元凤5年(前76)为丞相,封安平敬侯。居关西华阴,为弘农族中的第一个宰相。自此弘农为“全国望郡,杨氏望族”。食邑于河南汝南,后杨氏又有“汝南堂”之称,是为“弘农杨氏”始祖。卒谥敬。配司马氏(司马迁之女),生二子,忠、恽。

五十八世,杨恽:字子幼,号孟尽,敞次子。官居平通侯。深得其外公司马迁厚爱。自幼习《太史公书》,好史学,汉宣帝时任左曹。因愤世嫉俗,言语过激而屡遭贬抑。在收藏和保管司马迁《史记》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配蔺氏,生五子,谭、论(字献义)、讷、徽(字献羔)、奇(字献熙)。

五十八世,杨忠:字孟兰,敞长子。承袭父爵,为安平顷侯。抱一子,谭;生二子,见锡、见利。

五十九世,杨谭:公元前22—52年,字献美,忠继子,恽长子。袭封安平侯,官汉鸿胪卿。后由于其生父杨恽的株连,被夺去了爵位,削官为民。配石氏,生二子,宝、并(字惟美)。

六十世,杨宝:字惟善,亦字惟渊、稚渊,谭长子。居弘农华阴太平庄杜门。自幼习《欧阳尚书》,隐居华山牛心峪设馆授徒。经学鸿儒,不仕朝廷,汉明帝三召不赴,谥靖节先生。寿79岁,葬陕西华阴朱家山。配王氏,生二子,震、衡。

六十一世,杨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宝长子。东汉弘农华阴人。穷究典籍、诗礼传家,人称“关西孔子”。五十岁时,由湖城(今河南灵宝县阌乡)三鱼学馆被荐入仕,任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人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尔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誉泽“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誉泽“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后历官太仆、太常、司徒。汉安帝延光2年(123)升为太尉,掌朝延军事大权。次年,为宦官诬陷,饮鸠,卒葬潼亭(今陕西华阴西南)。配王、邴氏,生五子,牧、里、秉、让(生子,著)、奉。

六十二世,杨牧:字孟信,震长子。东汉顺帝至灵帝时期人。曾官居荆州刺史,封富波(今安徽阜阳县南)侯。父震遭陷害后,受株连被贬为邮吏。生二子,统、馥。

杨牧第11世孙杨士雄,被大隋王朝封为“观王”,又因其卒后隋帝赐号曰“德”,故被称为观德王,其子孙便以“观王房杨氏”自称。观王房中共有三位李唐宰相,他们分别是杨士雄长子杨恭仁、七子杨师道和曾孙杨执柔。详情请点击:《观王房始祖杨士雄世系》

杨牧第12世孙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详情请点击:《隋朝帝王及杨家将先祖世系》

杨坚第5世孙荣王杨白因隋失统绪,遭难,携韩妃逃难隐居于彩烟沥江三渡(今浙江新昌双彩乡白王庙),是为“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始祖。详情请点击:《浙江天台始祖大隋帝胄荣王杨白世系》

六十二世,杨秉:公元92—165年。字叔节,震三子。东汉桓帝(刘志)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隐居教授。40岁入仕,官至太尉。杨震与其子杨秉及曾孙杨彪(142—225年),均为汉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生一子,赐。

杨赐之孙杨修,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时年方44岁。其世系请点击: 《汉相曹操之主簿杨修世系》

六十二世,杨奉:字季叔,震五子。东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卒葬华阴西南潼亭,有碑记。配邴氏,生一子,敷。

六十三世,杨敷:又名敬,字康锡,奉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其笃志博闻,曾任东汉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等职。因病早逝。配梁氏,生二子,纂、众。

六十四世,杨纂:字茂集,敷长子。承袭先业,为时所重,官汉(献帝)大中大夫。配梁氏,生一子,品。

六十四世,杨众:敷次子。汉末兴平2年(195)以谒者仆射随汉献帝入关,后迁御史中承。及献帝东还,夜走渡河,与从兄杨彪(汉太尉)等率百官步从,跟至太阳(山西晋城)后升任侍中。建安2年(197)被封为蓩亭侯。配陈氏,生四子,炳(字文宗,魏通侍郎、袭蓩亭侯)、骏、珧、济。

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36-290年在位)时期作为皇家外戚的杨骏(字文长,晋车骑将军、临晋候)、杨珧、杨济(字文通,晋镇南、镇北将军,太子太保、太傅)兄弟三人,辅佐西晋开国君主司马炎,分掌军国大权,势倾天下,时称“西晋三杨”。

六十五世,杨珧:?-291年。又名瑶,字文据,众三子。历官晋武帝仪同三司尚书令、卫将军。时族中一世三公、一门两后,权倾宫廷。终因势重,牵连进“八王之乱”,导致灭族。幸卜玄机,得帝恩准隐退,至杨氏灭门时,有孙幸免于祸,时人莫不磋叹。生一子,超。

六十五世,杨品:字长卿、文品,纂子。三国时曹魏中大夫。配姚氏,生二子,国、仁(生四子,治、汉、江、海)。

六十六世,杨国:字安国,品长子。晋武帝弘农令,卒葬弘农县。配扛氏、何氏、郭氏,生三子,袭、宁(字仲朴,生二子,先礼、先乐)、伦(字仲常,生一子,奇玉)。

六十七世,杨袭:字仲素,国长子。晋武阳长吏,封威侯。配阮氏,生八子,世昌、万穆、行可、浦、元伯、综、任可、隆。

六十八世,杨隆:字允高,袭八子。封王南公。配刘氏,生四子,结、衍、律、宏。

六十九世,杨结:字昌时,隆长子。东晋十六国时,仕南燕国(慕容德)中山(今河北狼牙山南)相。配于氏,生二子,珍、继。

七十世,杨珍:结长子。任魏太祖(拓跋挂,公元386-404年在位)上谷(河北怀来县东南)太守,系四知堂“上谷房杨氏”始祖。生子,真。


杨佰桥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 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 因唐地有晋水 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 幽王时被封为杨侯 春秋时晋国灭杨 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 称杨侯 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 为羊舌大夫 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 又称叔肸 因戴晋有功 被分封于杨氏邑 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 称杨氏。公元前514年 晋灭羊舌氏 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 称为杨氏 史称杨氏正宗。11

1415424296-1.jpg

杨姓得姓始祖 杨伯侨

杨伯侨(公元前724年~?),侨亦作桥、乔,又名文实。晋献公诡诸之弟,姬称次子。时任中大夫。周襄王(姬郑)五年(公元前647年),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敕命杨候太祖。其六世孙杨道为避难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天下“杨氏”始祖杨伯桥。卒谥贤敬。配于氏,生三子,逊、近(字子恭,为邑宰驻守洪洞杨国)、述(字子宪,晋国令尹)。


0.0876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