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乔允升.jpg

    乔允升,字吉甫,号鹤皋,孟津人,明代大臣,官至刑部尚书,以清廉正直、执法不挠、政绩卓著而闻名于世。万历十年(1582年)中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历山西闻喜、太谷知县,江西道御史,历巡宣化、大同、山西、京畿等地,顺天府丞、府尹。万历末,齐、楚、浙三党用事,移疾归。天启初,起用,以太常寺卿擢刑部侍郎。天启三年(1623年)进刑部尚书。时魏阉弄权,复移疾归,召落职闲住。崇祯元年(1628年),召拜故官(刑部尚书),审判魏阉余党。后坐逸囚遣戍,卒于途,年78岁。


    生平简介

    乔允升,孟津人,生于明嘉靖年间,世代耕读,其天资聪颖,经历十年寒窗苦,于万历十年(1582年)中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初为山西闻喜县令,“长才雅量,有政声,因钱粮合户催征,奸民借端舞弊,乃设门簿,至今便之,祀畏垒祠”(清乾隆《闻喜县志》)。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有循迹调任政务纷纭的太谷县,“以除强暴,翼良善为务”。任内“修学宫,均赋役,实仓储,严保甲,禁淫汰,惩奸蠹,抑豪强”。“清风惠政,不愧循良,民立祠祀之”(清乾隆《太谷县志》)。乔允升担任太谷县令五年,深得民众爱戴,太谷人民为其立祠祭祀。时任户部尚书的褚鈇曾为其撰写德政碑。后以治行高等被征召授官为江西道御史,先后奉命“巡按宣、大,兼理学政”,“巡按山西,带管盐法”,“题差三辅,管理京畿”。”砥躬益严,执法甚峻,人谓其袖满清风,门无苞苴也“(康熙《孟津县志》)。时,郑妃有宠,光庙(明光宗)储位动摇,允升侃侃大言,有皇太子讲学皇长孙出阁(拜师读书)等,廷议迁顺天府丞,后又升为府尹。为东林党人。万历晚期,齐、楚、浙三党利用京察尽斥东林,乔允升被迫称病辞官,还归原籍孟津。

    回乡赋闲期间,乔在西烟寺办学。家庭贫困的“神笔”王铎于此时拜师于他,受到他的教导和资助,王铎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官至礼部尚书,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画家。期间,还率众出资修筑了黄河永赖堤,保了河岸百姓及原陵(东汉光武帝刘秀陵墓)的安全,为民所称颂。

    天启初,起用,以太常卿擢刑部侍郎。天启三年(1623年)晋刑部尚书。东林党人利用京察向齐、楚、浙三党反攻。天启四年(1624年)齐、楚、浙三党与把握朝权的大宦官魏忠贤联手,罢免了吏部尚书赵南星。朝臣推举乔允升接替赵的职务,魏忠贤把乔当做赵南星的同党,一并把举荐乔的人逐出朝阁,乔欲称病还乡。不久,给事中薛国观参劾乔允升是邪党主谋,诏其落职闲住。二次回乡,年已七旬。(值客魏窃权,端方气短,疏奏留中不出,以病乞骸骨,凡疏七,上始赐驰驿归)。

    崇祯初,再度起用,被委任为刑部尚书资政大夫,并诰赠其祖乔佩、其父乔桐为刑部尚书,光禄大夫,皇封三代女眷皆为诰命夫人。皇恩浩荡,乔推辞不过,以75岁高龄和多病之躯,于年关时节赴京上任。时讼狱益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挠,多所平反。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倒台,但其余党,所谓“五虎”、“五彪”仍身居要职,朝廷大员畏惧推辞,乔说:“此国事也,何避”。崇祯皇帝即命其审理魏党案。乔允升据实审理,按七等定罪,毫无假借,人心为之大快。

    崇祯二年(1629)冬十月,后金皇太极率十几万精兵从喜峰口攻入关内,逼近京城,以在押囚犯刘仲金为首的狱囚一百七十人乘机打坏刑具,越狱逃跑,最后被抓获。皇帝震怒,五虎五彪之徒排挤下石,诏令逮捕刑部尚书乔允升,准备问死罪,后经都御史易应昌等朝臣力救又因年老多病被免除死刑,遣戍边卫,出都门,病发,卒于途,享年78岁。其后人把他葬在距孟津城西南五里的邙山上,原有碑(上书“刑部尚书鹤皋乔公墓“)、石桌等,现只有大冢一座。每年拜扫于二月初一、七月十五两期。

    同样,出于“心系人民”的为官理念,他也曾利用其影响力,为家乡百姓办了两件好事:

    一、奏报朝廷,为河南的乡举贡士扩大五个名额。批准以后。“道口沸腾,喜溢八豫。二,呈文道、院,要求免除孟津每年的三千夫差。

    为邑人所德,令专祠西郊春秋俎豆云。


    主要功绩

    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秉公断案,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

与其他东林党人士一道,力图革新朝政、重振大明王朝。

赋闲期间,率众出资修筑了黄河永赖堤,保护了河岸乡民。

崇祯年间,审判魏阉余党,平反众多冤案。


    人物评价

    《明史》有云:“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明清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王铎赞其师曰:“不屈不挠矫矫千秋君子 不比不同亭亭一代正人”

其后人的对联:司寇恩光百代远 东林世泽万年长 东林家风 /忠良世第(横批)


0.1085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