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鲁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人物生平

世为左史

据后世记载及相关研究,左丘明为齐国始封之君姜太公之后,为太公二十一世、太公少子印(穆公)二十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其说或有早期家谱传承为据,未可全信,亦不宜轻易否定。然其称左丘明为楚左史倚相之孙,按诸《左传》,则绝无此可能。

至谓左氏世为左史,则合乎史实、事理,符合商周世官制度,其以左为氏,也当与此有关。左丘明袭为太史,博综群籍,曾随孔子“如周,观书于周史”,并立志为孔子传解《春秋》,说明其与孔子关系当在师友之间。正由于丘明有此学识、经历与地位,故能从容胜任《春秋左氏传》之作。

参政议政

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关系当在师友之间。二人相互敬重,孔子称与丘明同好恶,左丘明也曾鼎力支持孔子从政。

据记载,鲁公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将要召孟孙、季孙、叔孙三桓商议,并将此事告诉左丘明。左丘明直谏道:“孔子,那是圣人啊。圣人为政,有过之人就要失去权位。您即使想与三家谋划,但三家的过失不正合乎这一情况吗?”鲁公仍不解其意。于是丘明作譬喻进一步解释:“周朝有人喜欢毛皮大衣和美味肉食,但他想做毛皮大衣而与狐狸商量索其毛皮,想办丰美牲祭而与羊儿商量索取其肉,于是狐狸、羊儿赶紧深深躲藏。因此,此人等待很长时间,却无法完成毛皮大衣和丰美牲祭。为什么呢?周朝这人的谋划出了问题。现在,您打算同三桓商量任用孔子为司徒,这与同狐狸商量做皮大衣,同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于是,鲁公便不与三桓商量,而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

左丘明理解孔子,深明孔子“强公室,弱私家”的政治主张,其对鲁公的谏言,正是对孔子从政的强力支持。

纂史作传

鲁为周公封国,保存了完整的礼乐文化和大量的历史文献。左丘明作为鲁太史,自然可以优游其中,积累深厚学养,为日后著述打下坚实基础。后来,他与孔子同乘至周,在周太史处查阅档案,故进一步熟悉诸国史事、掌故,并与孔子进一步加深友谊和相互理解。正以左丘明学识、经历及其与孔子的特殊关系,故能熟悉诸国史事、掌故,尤能理解孔子的学说、思想和主张,深明孔子《春秋》之道的内涵和意蕴。因此,由左丘明传解《春秋》,自然最合其宜。

左丘明传解《春秋》,并非如他人寻章摘句般的注释、训解,而重在结合春秋时期史事的叙述,来发明孔子《春秋》之道。由此旨趣,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不仅是传解《春秋》的要籍,也是关于春秋时期历史文化的基本文献。

《左传》而外,左丘明又编撰《国语》。此书应系左氏失明后而作,其材料与《左传》相表里,又互为补充,同为关于古代历史文化的经典要籍。

可能在《左传》、《国语》完成不久,约于公元五世纪中期偏前,左丘明逝世。


人物成就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历史经典之一。

文学创作

左丘明相传著有《左传》、《国语》两部文学巨著。《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3-5]  《左传》记事相当详细,对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此外,《左传》还吸收了其他史体的长处,把其他史体的史料按年代顺序组织进去,使编年体史书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所以,《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实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不仅如此,在历史编纂上,《左传》还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它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另外,在编纂学上,《左传》首创“君子曰”一栏。“君子曰”以议论形式升华史事,为史书作者发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园地,成为一种优良的史学传统。 

思想主张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他认为忠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义是忠于国君:楚国的子囊在国君死后还不忘给他增加好名声,在自己将要死的时候不忘保卫祖国,他认为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信是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它不仅表现在个人品德上,还体现在国家之间,如果国家之间的结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即使结盟也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讲信,还要讲义。卫大夫石砏大义灭亲,将参与叛乱的儿子正法,左丘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纯臣”。让,就是谦让,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对于那些践踏忠孝信义、品行恶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恶痛绝。

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这些准备包括:度德,即考虑自己的德能否争取到民众的拥护;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除了第二条“量力”之外,其余四条都与德义有关。


历史评价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齐国,路过肥邑,感叹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说《公冶长》是在赞扬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么《雍也》就是在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汉书》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

春秋以后,左丘明的“君子”美称一直沿用下来,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可见左丘明“君子”美誉的深远影响。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

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宋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丁谓亦诗赞左丘明曰:“猗欤左氏,闻道素王。依经作传,微旨用彰。词有余韵,人镣末光。庆封锡壤,广鲁之疆。”

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治”,或称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明崇祯十五年(1642)朱由检封左丘明为“先贤”。

左丘明的故里,至今仍存有许多关于他的文化遗迹。“都君庄”,意思是君子的居住地,仅这一故里的名称,就生动地反映出左丘明当年的“君子”风范。左丘明的生平事迹,确实是充满了“君子”的美誉。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1.jpg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左权一生军事著作40多篇,对学习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档案报》2012年5月25日)。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左权,1905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一岁半丧父,很小就开始打猪草、放牛,帮助家里干活,常年在饿冻中生活。他8岁入私塾读书,后入小学,中间几次辍学。1915年正在小学读书的左权得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当即写下“毋忘五九国耻”的标语,在村中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宣传。17岁考入县立中学。在县中读书时,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通过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读物,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萌生了改造社会的志向,立志投身改造社会。


1923年12月,18岁的左权毅然投笔从戎,告别家乡父老,和同学一起从醴陵县城中兴街(伍家巷)维新旅社出发,由阳三石上火车转道长沙,汉口,上海,经香港,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

1924年3月考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主要负责人有程潜、李明灏),同年11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编为第1期第6队。

1925年1月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他以后近20年政治生活的准绳。同年2月,左权开始步入军事生涯,任黄埔军校学生军(党军)教导团排、连长。6月回师广州后,左权又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战斗。7月,在程潜攻鄂军(后来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6军)卫队任连长,参加了彻底消灭陈炯明的第2次东征。同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9月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革命之路


1930年6月回到上海。9月经厦门、龙岩进入闽西苏区。初任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11月,当选为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委。12月初为红新12军军长。

1931年年初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升为参谋处长,开始显露出较强的组织才能。12月,受中央军委派遣前往宁都附近的固村圩,协同王稼祥、刘伯坚从事国民党第26路军起义的联络指挥工作。随后担任红军第5军团(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第15军政委,不久,任军长兼政委。


1932年6月受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左权被撤销军长兼政委的职务,调至红军学校任教官。

1933年12月任红1军团参谋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左权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5月,在强渡大渡河的作战中,左权率部先是在崎岖的小路中轻装疾行,出敌不意地直取小相岭隘口,攻下越西县城。之后一天急行140华里越过晒经关,他率军攻占了大树堡渡口,以佯渡之态势转移了日军对安顺场方向的注意,成功地掩护了红1师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最终中央红军主力全部通过泸定桥,甩掉了尾追不舍的国民党中央军。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1月中旬,在山城堡,左权、聂荣臻指挥红1军团与红15军团一部完成了对胡宗南78师的包围。21日发起总攻,经过一昼夜激战,歼敌2个团。刘伯承说:“左权同志部署作战是细致周密的。1936年双十二事变前夜的陕北山城堡战斗,就是一个范例。” 

抗日战争

1938年春,八路军总部决定歼灭日军一部,左权建议先攻打苫米地旅团。他决定利用长乐滩的地形优势,兵力分作三部分,布成口袋状。待日军全部进入口袋之后,左权一声令下——“打”,日军队伍被斩成数段。最后被八路军用火力和肉搏消灭。旅团长苫米地亲自率精锐前来救援,左权又安排部队截击,使其逃走。长乐之战歼敌2000多人,缴获大批辎重。

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

1939年年底到1940年初,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与冀察战区鹿钟麟、石友三部纠集在一起,在日军的配合下,猛扑太行抗日根据地。3月上旬,身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的左权,指挥部队在平汉路东西两侧发起自卫反击战,经4天4夜激战,击溃了石友三进犯军的进攻,全歼朱怀冰等部10个团,保住了太行抗日根据地。

1939年4月与刘志兰结婚。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所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左权协助彭德怀全力投入作战指挥。

1941年11月日军第36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7000余人向黄崖洞进攻,负责保卫黄崖洞的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左权要求该团在保卫战中“一定要抓住一个’稳‘字,坚持不骄不躁,不惶不恐,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原则”。11日凌晨战斗打响。21日乘胜追击的八路军收复了黎城,胜利地结束了黄崖洞保卫战,此仗日伪军损失2000余人,双方伤亡之比为6:1。中央军委认为:“这次保卫战是最成功的一次,不仅我受到损失少,同时给了日军数倍杀伤,应作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壮烈牺牲


1942年5月日本军队出动大兵团突袭八路军前敌指挥部,左权负责断后,同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突围战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牺牲。1942年10月10日,公葬左权的仪式在涉县举行,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笔撰写并手书了《左权同志碑铭》。

主要贡献

重要著作

1939年至1941年,左权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另外,1942年左权与刘伯承合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被第十八集团军(即第八路军)总司令部列为步兵战术教育的基本教材。 

军事


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左权协助彭德怀指挥了关家垴战斗,挫败了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总共500余人,除60余人外,其余均被歼。此次战役为以后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左权融合了1925年-1927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先进的战术,为中国著名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他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有其永不可灭的功绩。(《人民日报》1950年10月20日)

人物评价

长征时期毛泽东称赞左权是“神枪手”。 

长征时期朱德称左权是“模范军人”,是“钢铁般坚强、狮虎般勇猛”的优秀将领”。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的《左权军事文选》里说:“左权他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这个人硬是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 

周恩来于1942年6月21日在《新华日报》撰文说:“左权足以为党之模范”。 

作家刘白羽在1942年文章中说 :“在掌控半个中国战场的八路军总指挥部里,左权同志的确是个最繁忙的人,除了重大的事由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决定之外,一般的工作都由他来处理。他的军事理论修养、作战经验、指挥能力,都是我们部队参谋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2012年5月21日,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回忆说:“父亲左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

  

1.jpg


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从长沙县黄兴镇过东山大桥,南行约2公里, 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清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十月初七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办了福州船厂、甘肃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

左宗棠最伟大的贡献是收复新疆,巩固海防。清同治以来,中亚阿古柏入侵南疆;沙俄侵占伊犁。企图霸占北疆。李鸿章之流主张放弃“塞防”,拒不发兵,散布“出兵必败”。左宗棠力排众议,以古稀之年,“扶榇(棺材)西征”,大长士气,用其卓越的军士才能,督军“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得到各族人民支持。清军“一月驱骤三千余里”,所向披靡,使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接着又屯垦边疆,“授民农法以尽地利”。不久,法国侵略者在南方挑起战争,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晋大学士,封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他自请赴前线督师,旋调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抱垂暮之病痛之躯,亲临福州布防,组织“恪靖授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7月27日病逝福州军中,谥文襄。临终前, 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爱国之忧,感人至深,不愧为杰。




0.1281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