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思考人生在世,不可以忘本。而宗派正是根本所在。所以周朝的时候,宗庙有制度,昭穆有次序(1),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加强根源的思想,而光大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的道义啊。我是刘氏十代孙。自始祖东迁到现在十多世了。时间很长,家谱遗失,只剩下了一张纸,更见本族所起的名字,往往与先辈的相重名。我一时看到而感到伤心,禁不住感到害怕。害怕时间越久遗失越多。因此感其固陋(?),在康熙四十五年丙戊年结束的时候,查阅合族的宗轴(宗谱),细问族里的尊长,将历代宗亲的名号,几辈传下来的次序,一一请教,(写成族谱)来赠予后世。更考虑将来宗族繁茂而加深族人的亲情,而在同族的人,不可以不用孝悌之道来教育啊。又在康熙五十三年春节,谨遵父命,写成一篇家训。我不是多事,实在是父命不可违啊。所以写在族谱的前面,为了看到天下事能不朽的,只有这孝悌之念而已,我们族人一起记住它。
附家训:
现在正值春节佳节,合家大小,欢聚一堂,我有重要的话劝戒你们,你们认真听好了:
曾经思考为人之道,孝悌而已。什么是孝?孝是指爱你的父母长辈;什么是悌,悌是指尊敬兄长。这样的爱敬之心,是出自本性,而不是勉强做到的。试看现在的小孩子,在父母膝下嬉戏,拉着父母的衣服不愿离开。短时间的离开,则马上哭闹起来。而兄弟之间,一张桌上吃饭,衣服传着穿,朝夕相聚,出入相依。一日不见,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虽然是鄙薄的人,也没有不知道爱亲敬兄的。无奈年至二十,娶妻生子。各自私爱自己的妻儿。虽然是淳厚老实的人,对父母兄弟的爱敬也没有不逐渐衰减的。然而爱敬虽衰,而兄弟的手足之情,还不忍心马上伤害。只是因为娶妇入门,不同的姓氏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因为衣食不均,各自报怨,有的是因为下面的孩子相争,各自护自己孩子的短。偶尔有一事不合,妻子在枕边报怨(吹枕边风),导致分门割户,兄弟之间像仇敌一般,都是你们的妇人干的,你们自己有对的地方吗?自此以后,都要听从我的训言,男人就应该尽自己为人子为人弟的本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要听妇人之言,不要逞一己之私,处事公道,忍让为先。如果这样做了,那么亲长高兴,而家人敬服。妇女们则要恪守妇道,家中有事,不管大小,抢着去干;家中的物品,无论好坏,一起珍惜收藏;家里有吃的,无论好不好吃,一家一起共享;亲戚来了,无论彼此,一起款待人家;下面的孩子吵架了,无论男孩女孩,各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彼此说话不一致了,无论对错。刘氏家风家训对联为:“文章传世业,道德起(启)家珍。先志宜光振,汝才百发兴。”
刘氏家训家风,融在字辈之中,“文章传世业,道德起(启)家珍。先志宜光振,汝才百发兴“既是刘家的家风家训,也是刘家的备份排行。据相关刘氏族谱记载,刘开七的先祖可追溯到汉高祖刘邦、三国蜀汉政权建立者刘备。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4年封第八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广东兴宁县《刘氏族谱》中说,刘备是刘胜的后裔。
扩展资料:
时间进入清朝康熙帝当政时期。康熙33年(1694),康熙帝在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后,正式颁布“招民填川”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15年后的康熙48年(1709),住在梅州的刘开七后裔刘运先、刘运开、刘运昌三兄弟响应朝廷号召,举家入川。刘运先落业在简州义七甲火烧桥附近(今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化工新村),刘运开落业在金堂县,刘运昌待了一年后,返回广东老家。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刘运先的后裔都联系不上刘运开、刘运昌的后裔。
刘运先的家境应该是比较殷实的,入川的当年,他就修建了刘氏宗祠。刘氏宗祠的建立,表明了刘运先立志扎根四川、开创新家园的决心,同时也是开宗立派的一大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