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lǐ姓
【起源】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yáo),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其后裔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侯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亦即树上结的果)充饥,因而保全了母子的性命,然后到苦(gǔ)县(今河南鹿邑县)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郡望】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渭州陇西郡13姓之首为李氏,鄂州江夏郡7姓之首为李氏,赵州赵郡7姓之首为李氏,冀州渤海郡28姓有李氏。宋代的《广韵》载,李氏的郡望有12个: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李氏支庶既蕃,子孙必众,播迁必广,因此遍布全国各地。 【堂号】李姓的堂号有陇西堂、赵郡堂、龙门堂、青莲堂、澄心堂、龙眠堂等。 陇西堂、赵郡堂:在李氏的12个郡望中,以陇西郡和赵郡最为著名,陇西郡李氏曾孕育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李世民等著名人物及唐代20多位宰相,赵郡李氏仅在唐代就涌现出17位宰相,还曾孕育出其他一些名人。因此,李氏以郡望为堂号,有“陇西堂”和“赵郡堂”。 龙门堂:古有“登龙门”之说,以此比喻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增长声誉。《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膺的子孙以此为荣,便以“龙门堂”为堂号。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幼时随父自碎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后来,号“青莲居士”,其子孙有的以其号名堂,叫“青莲堂”。 澄心堂:五代时,南唐国的建立者李昪,曾名所居之处为“澄心堂”,其子孙有的便以“澄心堂”为堂号。 龙眠堂:北宋画家李公麟,元符三年(1100年)病痹告老,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其子孙以此为堂号,称为“龙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