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关于中华李氏的起源,资料甚为丰富。李氏的始祖,众多的著作和族谱都记载皋陶是李氏之祖。皋陶,或曰咎繇,活动中心在偃地,即山东曲阜,舜帝因之赐姓偃。皋陶在唐尧、虞舜时为理官,即掌管司法刑狱的长官,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其后裔,历虞、夏、商,20世为理官,古人习惯以官为氏,故为理氏。
到了商朝末年,传到理证,因直谏于纣,被赐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难于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县),当时又饥又渴,见一树上结有果(木子),便采来充饥,为逃避纣王的追捕,遂以“木子”为姓,改理为李。依此说,以李为姓当始于商末周初。
商末之后,李姓默默无闻,开始四散播迁,直至春秋。春秋的李耳、李离、战国的李悝、李冰、李牧、秦朝的李斯等都是载于史书的人物。其中的李耳,字伯阳,即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曾任周守藏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于秦修道,相传《道德经》为他所著。并被唐室奉为鼻祖,敕赠“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立庙供奉,并诏天下亲王天潢、公卿士庶,凡属陇西李氏宗支,当追而溯。
秦、汉以后,李氏以分布地形成了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所谓“郡望”,也称“地望”,是指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某族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每郡都有一个或多个望族。
十三望之中,以陇西、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众多。因为大唐李氏出自陇西,所以自唐之后,十三望之李,尊唐帝之旨,各地李姓无不冠以“陇西堂”三字。故后世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0.1331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