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陶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与世长辞。他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故他的墓亦称靖节墓。


中文名称

陶渊明墓


位置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


墓主

陶渊明


特点

墓坐北朝地


陶渊明墓概况


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沙河镇,距原陶渊明祠址仅百余米。从祠至墓地的砖阶沿山坡盘旋而上。墓坐北朝地,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间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有《五柳先生传》、《墓志》二碑,右有《归去来辞》及勒碑人姓氏、年月。该墓系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重建。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诗人。字元亮,后更名陶潜。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父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因父早逝,家道中落。陶渊明年轻时做过参军、州祭酒一类小官,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任彭泽县令。任职仅80余日,因不满朝廷腐败,“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归隐,躬耕自资。晋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去世后,亲友们送给他一个谥号“靖节”。现存遗迹有陶宅,醉石、濯缨池、归去来馆等。现存诗作125首,以《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最为著名。


陶渊明归隐后,尽情领略庐山大自然界的美景,执着追求生活的真谤,躬耕自食,但最后还是在贫困潦倒之中,结束了他的一生,他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公元427年)9月15日与世长辞,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道路。


靖节墓由来

5张

陶渊明墓

陶渊明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他的墓葬称靖节墓。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每年菊月来临,黄花遍野;墟里的依依烟幕,笼罩着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陶墓所以选址在这里,是根据他的“遗愿”选定的。他在临终之年的《挽歌》中说:“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尧。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面阳山正符合“远离城郊,荒无人烟”的境况,“葬于中野”“足以安魂”。


0.0910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