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汉书·艺文志》云“世本十五篇”)是战国(前 475--前 221 年)史官所著的最早记载有谢姓起源的古籍。现清《世本八种》来源于东汉末宋衷注本的八种辑本,除王梓材撰本无正文外,其他有关“谢”记载如下:
王谟辑本——“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
孙冯翼辑本、陈其荣增订(孙)本、张澍稡集补注本、茆泮林辑本均——“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謝,任姓,黄帝之後”
雷学淇校輯本:“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
秦嘉谟辑补本——“任姓,謝章薛呂舒祝終泉畢過”;“謝氏,任姓,黄帝之後,魯有謝息《姓氏急就篇》上”。
(该辑补本 P141 又同时记载两条矛盾的记录,此为前述 6 个版本所没有,应非原版所有。):
“謝氏,炎帝之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謝城是也。——《姓纂》四十禡”
“申氏,四嶽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之舅也。——《姓纂》十七真”
二、史记
《史记》引《世本》:“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三、国语卷十·晋语四
《国语卷十·晋语四》引《世本》“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四、潜夫论•卷第九•志氏姓第三十五
东汉王符《潜夫论•卷第九•志氏姓第三十五》引《世本》“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注:按原文录之,疑传抄
中的错误)。
五、新唐书•宰相世纪
《新唐书•宰相世纪》(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等着):“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
六、范仲淹1035年《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
“谢氏之先出黄帝。后始为十姓,谢居一焉,三代以还,不显其大。至晋宋,乃为盛族。”
七、欧阳修1040年《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其先出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之际,以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先以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
八、王安石1040年《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行状》
“谢氏本姓任,自受氏至汉、魏无显者,而盛于晋、宋之间。”
九、彭龟年《谢氏谱序》
“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于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盖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子孙遂以国为氏,宗支蕃衍蔓延藤茂于天下。”
笔者注:这一段话,笔者的理解——“姓氏之学难以考究很久了,君子必追查于《世本》的记载,因为它来源于周官小史,应当可信不错。而谢氏出自炎帝的说法,《世本》的记载在哪?自申伯受封到谢(即今汝南谢城),谢人子孙遂以国为氏,宗族支系枝繁叶茂散布天下。”以什么国为姓呢?难道是申伯的申国不成?“申伯”自然而然是“申国”的首领,“谢”人自然而然是以谢国的国为姓谢。
十、宋 罗泌《路史·国名纪》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
十一、南宋邓名世、邓椿父子著《古今姓氏书证》
南宋邓名世、邓椿父子著《古今姓氏书证》:“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崧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十二、南阳县地名志
1990 年版《南阳县地名志》:“任姓又分为十族,其一为谢,居谢水。至夏、商、周,谢族演变为诸侯国……西周末失其国,子孙迁徙他地,以国为姓。”
综上所述,谢姓来源于黄帝少子禹阳所建的谢国,以国为姓,理当可信不诬。
道扬 辑录整理
附:图文《申伯并非谢氏始祖考辩》
——录自《谢氏贵州政公支系族谱》

四、“申伯并非谢氏始祖”考辩
最早的谢氏家谱当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该谱早亡佚。共引用 8 处,其中 6 处涉及阳夏谢氏,2 处涉及山阴谢氏)。此后的老谱多是以山阴会稽派谢夷吾或者陈郡阳夏谢缵为始祖。再后将世系延伸到申伯的,笔者所见最早文字当属谢谔(1121-1194 年)于绍熙三年(1192 年)壬子岁三月十一日乙未的《尚书艮斋公谱序》。后又延至炎帝为起点,且能按每二十余年一代,从炎帝罗列到 63世申伯(史前国史的诸侯世系都未必做得到)。按照此世系表,会稽山阴派始祖谢夷吾为申伯 30 世,阳夏谢缵为申伯 35 世。谢氏与申伯关系,首现于《诗经》之《黍苗》和《崧高》:
《黍苗》原文 (参考译文)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黍苗蓬勃很茂盛,全是好雨来滋润。)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南行路途很遥远,召伯慰劳暖人心。)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肩扛来我拉车,马车牛车运输忙。)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们任务已完成,这就准备赶回程。)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步行来我驾车,整师整旅列队发。)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我们任务已完成,就要回家看亲人。)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征建谢邑圆满成,都仗召伯苦经营。)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威武的征建队伍,全靠召伯的组织。)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召伯大功已告成,宣王欢喜心安宁。)
《崧高》原文 (参考译文)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巍峨四岳高又大,高高耸峙入云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四岳降下神灵气,生下甫侯与申伯。)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申伯甫侯是贤人,都成为周国栋梁。)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藩国以他为屏蔽,其教化扬于四方。)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勤勤恳恳的申伯,王委重任治南疆。)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建筑新邑在谢国,南国以他为榜样。)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周王下令给召伯,建好申伯的新居。)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升申伯为南国长,子孙世袭其权柄。)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做南国的表率。)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已被征服的谢人,就此成为你附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 周王下令给召伯,划清楚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周王下令给傅御,迁来申伯的家臣。)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申伯所建的功业,全靠召伯的经营。)
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所筑城墙厚而高,宫室宗庙已建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富丽堂皇面貌新,周王有物赐申伯。)
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四马驾车真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王把申伯来遣送,驾乘着驷马大车。)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我已考虑你居处,不如南方最适合。)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赐你大大的圭玉,以作你镇国之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尊贵王舅请前往,保卫南方依靠你。)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申伯如期要远行,周王饯行于郿地。)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谢邑即启程。)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周王下令给召伯,确定好申伯疆界。)
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路上粮草要备足,保证供给快驰骋。)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申伯勇武有豪情,已经到达新谢邑,)
徒御啴啴,周邦咸喜, (步卒车骑军容盛,周邦人民皆欢喜。)
戎有良翰,不显申伯, (军旅中人才济济,不如申伯显尊荣。)
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双全人崇敬。)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申伯德高又望重,品端行直温且恭。)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曲调典雅音节美,赠送申伯纪大功。)
《黍苗》再现的是召伯率领“我师我旅”在谢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大兴土木建申都的情景;《崧高》再现的是宣王为将谢国封给其元舅申伯,派召伯征谢灭谢,“定申伯之宅”、“彻申伯土田”、“彻申伯土疆”、“有俶其城,寝庙既成”,“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对申伯和召伯是何等的荣耀!然而对谢国人,却是国破家亡,惟“以作尔庸”的命运。申伯与谢人并无血缘关系,二者为占领与亡国、领主与附庸的关系。还有说申伯改名“谢诚”,一个申国“领主”改姓“附庸”的姓是难以想象的,如此重要人物改姓“谢”,史书并无记录?
从现有收集到的资料看,此说最早见于谢庄(421-466 年)《请旨建祠修谱序》(仅现后代个别谱书,全文见后文),南朝齐·王俭(452-489

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比《世本》记载晚近七百年。唐朝林宝著《元和姓纂》【元和七年(812 年)成书】
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比较细:“谢”(共 233 姓之一)是以国为氏,“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
而此说一度受到质疑。据载,南宋邓名世、邓椿父子所著《古今姓氏书辨证》“参订得失,无一字无来处”、且对“穿凿讹谬,必辩驳之”,其说(参见前文《论述谢姓源流的史志文献》)必然相当严谨。宋彭龟年(乾道进士,历太学诗士,国之监丞,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为谢氏谱序言亦质疑曰:“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原于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当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在修谱之风最强劲的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文豪巨儒均有“出自黄帝”的论断【详见本谱附录《历
代谢氏谱序、碑铭选录》之(五)、(六)、(七)】。
谢氏源流尤其是“申伯说”的是与非,关键点在于对《诗经·崧高》的解读,毕竟“谢”首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