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训
培家本
家本者何?存心是也。人生在世,凡百之物受用有尽,唯此善念受用无尽。故曰:耕尧田者有水虑,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无虑无忧。家久长系于一心,凡念虑之间 ,常存爱人利物之心,这便是心好了,天地神明必共鉴之。将来福泽,近则在身,远则及于子孙。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经言洵不诬矣。
端家范
家范者何?正身是也。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正身之道不一,而谨言慎行其大端矣。家长言语,一家之承德也。古之君子,居丧不言乐,祭祀不言恼,公庭不言妇女,对兄弟则言友爱,接卑幼则言孝敬。推而至于语奴婢下隶,亦必以道,非徒寡口过,亦以示家法也。家长举动,一家之观型也。古之君子,上堂则声必扬,入户则视必下,头容直,手容恭,足容重。推而至于饮食起居,莫不以礼,非徒少身过,亦以示家则也。不然,己先轻,何以责人之持重,是故正身宜务焉。
孝父母
人有父母,斯有此身。为子者,奔走服劳不足,以酬鞠育之苦肥甘奉养不足,以报乳哺之恩。经曰:谨身节用,以事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父母爱我恶我,皆当顺受而不违。世俗不晓此理,多见父母有不是处。罗仲素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其或不我爱,必我有不是处。唯返己自责而已。郭开府曰:事父母尽孝,则我生之子看我榜样,自然孝顺;倘我不孝,彼将效我所为,亦不孝矣。经曰:孝子开先,孝孙承后。谚云:屋瓦檐下,点滴皆依前迹。斯言可省矣。
和兄弟
兄弟者,分形同气之人也。故古人以兄弟譬之手足。其有不和,多有妇人言所致。古云:止细花底莺声巧,遂使天边雁影分。昔浦江郑氏累世兄弟友爱,唯不听妇人之言而已。又云:小窗莫听黄鹂语,踏落荆花满院飞。斯语可玩。且兄弟不和,或因乾糇失德起于些微而终至不可解者,祸患在萧墙,而外侮至矣。诗曰: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恨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观。又法昭禅师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小语言莫生嗔。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昆。此言可为不和者下一砭针矣。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金帛有无,但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就外传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家事,振家声,光大门闾。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礼曰:后生小子欤,学进益当,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轻鄙也。
行冠笄
冠者,成人之道也,将责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丈夫之冠也,父之命他做个好男子,既冠命之以字,便是成人不朽德业于此伊始,事事要老成可法,件件要光明可传,此一生善败之关也,其礼可不重欤。若女子笄亦请族中贤妇人择日加笄,教她孝顺舅姑,和睦妯娌,无违父子,毋怠毋惰毋嫉妒,修妇道,光父母,随命之以字,二者富贵贫贱之家皆可通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