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一族,自古沐浴孔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优良传统,千年传承,弘扬美德,不因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住地迁徙、生活艰辛而忽视家教。明末清初,乍浦邹氏始祖见山公在乍浦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创立“追远绸布庄”,成就富甲一方、钟鸣鼎食的望族人家。靠的是什么?一靠一身手艺,经营有方;二靠秉承祖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始终将之作为邹氏精神财富。乍浦邹氏一族立身行事以此为本,一意“遵守礼法,温文恭人,处世审慎,虑及后果,积德传家,保持淳厚家风”。正是凭此理念,兢兢业业,言传身教,祖祖辈辈体现出“以德育人”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乍浦邹氏三世的邹维垣,虽创新不如先辈,但在守成上却多有贡献。随着乍浦市镇扩大,外部竞争对手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内部人丁增殖,邹氏老宅不够容纳,开支浩繁,集中管理体制日渐受到压力。于是,在邹维垣主持下,将原来由“钟鸣鼎食”转为“分门立户”,但尽力维持庄铺业务。与此同时,邹维垣治家重教,诗礼传家,设置家塾,请塾师,教子弟,警诫“富不过三代”。并立下严格的家规家训,后世几代基本上保持重学遵礼这一家风。
邹身城先生在新修乍浦邹氏家谱时,将口传及保留于其记忆中的家训家规整理成文,以补在“文革”中付之一炬的《邹氏追远堂家训》及《邹氏家规》。
立身:人生天地间,首要养正气。持躬务严谨,蓄德心地宽。切戒自私心,损人即害己。待人宜宽厚,律己深自省。临财须廉介,见色守本分。掌权勿恋栈,浮名少牵心。胸怀无邪念,风雨立得定。踏实沿正道,迈步有前程。
为学:人于初生时,浑然无所知,牙牙学语始,积学懂世事。诗书开智慧,技艺凭传习,学者靠博学,专业赖精研。最怕懒与散,蹉跎好年华,不学必无术,愧对养育恩。读书在明理,不在中科第,事事有学问,好学万事成。
就业:百业无贵贱,士农工商等,行行出状元,贡献受尊敬。创业最可靠,守成亦非易,尽心竭力做,成败均安心。道路须自选,切莫随波流,人各有志趣,才能自知明。方向既坚定,坚持勿松懈,乐在敬业中,有志事竟成。
治家:亲情贵逾金,家和万事兴。波澜寻常事,家规作准绳。尊老敬长辈,爱幼戒偏心。祖宗年代久,感念须永恒。子孙有贤愚,教导务尽心。宗族同血脉,不以贵贱分。互励共上进,持家赖勤奋。淳朴立家风,忠孝传久长。
社会:社会大家庭,百姓共组成,祸福常相依,一姓难独成。公益共扶持,急难同关切,矜恤鳏寡孤,协助残老幼。亲和众乡邻,诚信交友朋,见义勇援手,排难助解纷。去蛀除仇寇,守身如守玉,崇德遵法纪,齐家国治平。
乡国:居安须思危,家国难永恒,富贵无三世,承平鲜百稔。红毛船炮利,倭寇时窥伺,明清五百载,警讯未停息。身处海湾边,祸福不由己,台洪岁岁来,灾难常天降。未雨先绸缪,有备减损伤,男儿当自强,保国卫家乡。
倡导六德:忠孝友爱、诚心和谐、诗礼传承、兼熟书史、立德立言、敬业勤俭。
切戒六忌:切戒吸毒、嫖娼纳妾、赌博投机、取不义财、徇私枉法、游惰好闲。
具六德者,举族共敬之,视为邹氏楷模;凡违禁忌,合族视为耻辱,告诫不听除名。
这些家训家规,没有华丽辞藻和深不可测的玄深哲理,却似润物细无声,惕励着邹氏子孙自强自立、忠信做人,而谆谆教诲,又蕴含在邹氏一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人再一次领悟到乍浦古镇名门邹氏三百年传承经久不衰的一个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