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规,又称祠规,可以说是家训的扩大化,即由彭氏对一个家庭子侄的训诫扩大到整个家庭之中。同时,还增加了许多需要共同遵守和强迫执行的规定性内容。彭氏族规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东汉末年。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东汉末彭族人聚居,“为约束相杀伤、犯盗、争讼”而立法多达二十余条,“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其后,这种族规在彭氏家族中比较普遍。
如下有代表性的几则为例:
(1)湖南彭从羹制定的《长沙彭氏宗谱》祠堂条约
此祠堂条约,由乾隆二年奉旨考举约正、准授正八品顶戴荣封、27世裔孙彭从羹同侄必炯、侄孙胜仁、敬梓。彭从羹的擅长就是讲解乡约,当然要注重本家族的族规了。显然他的庄严要求与官府的精神完全一致,彭从羹制定的族规内容是10条:
尊敬祖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顺夫妻,
教训子孙,和睦家族,周恤孤贫,蓄养仆婢,
严正家法,定派昭伦。”
(2)邵阳彭氏家族的《大冲彭氏续修族谱》族规
其族规有16条内容:
孝道宜敦,兄弟宜和。祠墓宜重,宗族宜睦。
交友宜慎,非法宜禁。勤俭宜守,输将宜急。
教读宜严,急讼宜戒。言语宜慎,刻薄宜戒。
姻睦宜敦,溺女宜戒。闺门宜谨,杀生宜戒。
(3)湖南善化(今长沙)坪山《彭氏宗谱》族规
《彭氏宗谱》宗规有10条内容:
孝友宜敦,宗族宜睦,耕读宜勤,日用宜节,
子孙宜教,父兄之责宜专,妇言宜慎,国课宜早完,
争讼宜戒,赌博宜戒。
同时,还专做家族戒诗一首,有10句内容:
人伦戒悖逆,闺门戒渎乱,存心戒险恶,
待人戒刻薄,教子戒放纵,保家戒赌博,
养身戒鸦片,居乡戒花姑,在官戒贪墨,
从戎戒嗜杀。
另外,又另立祠规18条,涉及详细的管理祠堂、祭祀祖宗、保管公产、管教子弟、奖励上进、延续子嗣、入祀灵位等办法。家规与家训可以并存,内容略有差别,但精神实质无二。
(4)浏阳彭氏《沙溪河口彭氏支谱》族规
本家谱族规凡14则:
承宗祀,重坟墓。祭祖先,重谱牒。报丁口,正名字。
建祠字,保世系。尊遗像,奖学生。敬耆老,治丧事。
严赌博,禁非行。
(5)四川简阳彭氏的《彭氏家谱》族规
恭录圣谕16条,然后以族规10则次之,禁例16条又次之,目的是要本族子孙遵奉王道,施行祖宗家法,共勉为孝子贤孙。其族规10则内容是:
和乡邻,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
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笃宗亲。
禁例16条内容是:
禁轻慢先灵,禁违逆父母,禁屈礼申情,禁恃强凌弱,
禁紊乱尊卑,禁同姓为婚,禁骨肉乱伦,禁轻贱儿女,
禁异姓承祧,禁贫贱则移,禁假公济私,禁婚丧失礼,
禁丧祭不慎,禁游手好闲,禁宠妾贱妻,禁偏爱子女。
总之,彭氏家训、族规,内容十分丰富,从生活起居到社会交游、待人接物、提升人品、成功事业等内容。彭氏家训、族规,是由彭氏家族制定,并要求本宗支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赖以治家治族的法典。通常是由彭氏父祖长辈、族内尊长为后代子孙和族众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规范、训语和禁戒。彭氏族规、家训是建立在传统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之上,借助尊长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之上的各类约束,有些甚至在当时还带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为了使彭氏子孙后代永远存续家族、光大族望,不致因行为失当而败坏彭氏家业。
自古以来,彭氏家族制定的族规、家训都需要族人严格遵守,如果违犯,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对族人的处罚,大致有四种:一是警告,包括训斥,这是最轻的;二是较重的,是解除或部分解除与家族的关系,如停米、革祭、出族等;三是严重的,通过强制手段加以惩罚,如罚银、罚跪、锁禁、笞杖等;四是其罪当死的,依法鸣官,即送交官府,依法惩治。上述内容,体现了彭氏因经济地理、人文环境演变和彭氏家族因势立法的进取精神,反映了彭氏为治理好宗族秩序,用通俗易懂的家训和较为严厉的族规,约束和规范族人的道德和行为。这与当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而获得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其目标是一致的。这对于树立良好的家族风尚,促进社会进步,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