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先秦、两汉及魏晋哲人语,多处及彭。虽角度不同,褒贬有异,然可证上古彭祖篯铿实有其人,举足轻重;虽言之不详,其事绰约,然可见彭祖篯铿颇具特色,人所共知。谨将古代诸子著作语及彭祖处,抄录数条,庶几可窥上古彭祖梗概,古代圣贤亦不敢无视也。

一、孔子言彭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第七》)

    注:《论语》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至公元前四七九年,秦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汉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正统,长达两千余年,影响极大。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说文》云,述,循也。作,起也。述是循旧,作是创始。郑(玄)注,今孔子谓其时明孔子无位,不敢作礼乐,而但可述之耳。信而好古,是言夫子所述六艺事也。窃者,《广雅释诂》云,私也。夫子谦言,不敢显比老彭,故言私比也。老彭,殷大夫,夫子亦殷人,故加“我”以亲之。

                                   

二、庄子言彭 

    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道遥游第一》)

注:《庄子》亦称《南华真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哲学、文学上有较高研究价值。庄子(约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公元前二八六年),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但亦存在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注云,司马(彪)云,惠蛄,寒蝉也,一名蝭蟧,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李颐云,彭祖名铿,尧封臣彭城,历虞、夏至商,年七百岁,故以久寿见闻。

(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庄子·大宗师第六》)

    注:王先谦《庄子集解》:崔(譔)云,彭祖寿七百岁,或以为仙,不死。成(元英)云,上自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岁。

(三)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  无不有也。

    (《庄子·刻意第十五》)

    注:王先谦《庄子集解》:成云,吹,冷呼而吐故;嘘,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伸脚。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三、荀子言彭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命则配尧舜。

    (《荀子·修身篇第二》)

    注:《荀子》,荀子著,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在哲学、文学史上有一定价值。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至公元前二三八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赵国人。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其散文说理透彻,结构严谨,对汉赋兴起有一定影响。原扬惊(该字左边为“人傍”)注:扁读为辨。《韩诗外传》曰:君子有辨善之度。言君子有辨别善之法,即谓礼也。言若用礼治气养生,寿则不及于彭祖;若以修身自为名号,则寿配尧、禹不朽矣!言礼虽不能治气养生,而长于修身自名。以此辨之,则善可知也。彭祖,尧臣,名铿,封于彭城,经虞、夏至商,寿七百岁也。

四、吕氏言彭

    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

    (《吕氏春秋·情欲》)

    注:《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为杂家代表著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集先秦各派学说,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吕不韦(?至公元前二三五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游说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子楚庄襄王继位,任吕为相国。门下宾客三千,家僮逾万。秦王政亲政后,吕被免职,后自杀。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彭祖,殷之贤臣,治情清静,不欲于物,盖寿七百岁,《论语》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也。彭祖之无欲,不能化治欲主使之无欲,故曰:虽有彭祖,犹不能为。

    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隶同;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其视为彭祖也,与为殇子同。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夭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禁。会有一欲,则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

    (《吕氏春秋·为欲》)

注: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民无欲,不为物动。虽有贤君,不能得用之也。舆,众也。彭祖,殷贤大夫也,盖寿七百余岁。九岁以下为下殇,七岁以下为无服殇。劝,乐也。乱犹难也。

    田骈以道述说齐。齐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愿闻齐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可以得材。愿王之自取齐国之政也。骈犹浅言之也。   博言之,岂独齐国之政哉!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宜昌。”

(《吕氏春秋·审分览·执一》)

    注: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彭祖,殷贤大夫,治性,寿益七百。《论语》曰窃比于我老彭”,此之谓也。三代,夏、商、周,以治性而昌盛。

五、列子言彭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是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则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言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列子·力命第六》)

    注:《列子》,相传战国时期列御寇撰。道教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可能是晋人作品。列御寇,又作圄寇、圉寇,相传战国道家,郑人,传能乘风而飞。列子贵虚,虚即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晋张湛注《列子》:命者,必然之期,素定之分也。虽此事未验,而此理已然。若以寿夭存于御养,穷达系于智力,此惑于天理也。此篇(力命)明万物皆有命,则智力无施。

六、淮南子言彭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也。

    (《淮南予·说林训》)

    注:《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一般认为是杂家著作,从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道、气的学说,也包含不少自然科学史材料。刘安(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二二年),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人,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才思敏捷,奉武帝命作《离骚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作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者数千人。

    汉高诱注《淮南子》:生寄死归,殇子去所寄,归所安,故曰以为寿。彭祖盖楚先,寿八百岁,不早归,故以为夭。论语曰“窃比于我老彭”,盖谓是也。一说,彭祖盖黄帝时学仙者。言不如殇子早归神明矣!

七、潜夫言彭

    颛顼氏裔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也,故名祝融……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坛、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逄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也,己姓之班,昆吾藉扈、温、董,秃姓夷豢龙,则夏灭之;祖(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姜姓会人则口灭之……

    (《潜夫论·志氏姓》)

注:《潜夫论》,东汉末王符著,内容指陈时政得失,反对谶纬迷信,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鱼肉人民罪行。作者隐居著述,不欲显自己姓名,故有是称。王符(约八十五年至一六二年),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隐居著书。

八、抱朴子言彭

    或人难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有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入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众木不能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是以短折耳。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道,则可与之同功矣!……”

或曰“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掩耳而闻千里,闭目而见将来,或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或迟回于流俗,逍遥于人间,不便绝迹以造玄虚。其所尚则同,其逝止或异,何也?”抱朴子答曰:“闻之先师云,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与俱长生住留,各从其所好耳。又服还金丹液之法,若且欲留在世间者,但服半剂而录其半,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不死之事已定,无复奄忽之虑,正复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复忧乎?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于登天,而止人间八百余年也。又云,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液半剂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于速登天乎?若得仙无复任理者,复一事耳。彭祖之言,为附人情者也。

    或间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抱朴子答曰:“有之。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又云:‘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

    (《抱朴子·对俗卷第三》)

注:《抱朴子》为东晋葛洪着,分内外篇,内篇为现存体系最完整的“神仙家言”,外篇反映作者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根本立场。书中有植物治病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发展有一定贡献。葛洪(二八四年至三六四年)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少好神仙导引之法,学炼丹术,曾任关内侯,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著作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或曰:“闻房中之事,能尽其道者,可单行致神仙,并可以  移灾解罪,转涡为福,居官高迁,商贾倍利,信乎?”抱朴子曰:“此皆巫书妖妄过差之言。由于好事,增加润色,至令失实,或以奸伪选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规世利耳。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乎?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于朱肠,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其所禀之天年……彭祖之法,最其要者,其他经多烦劳难行,而为其益,不必如其书。人少有能为之者。口诀亦有数千言耳。不知之者,虽服百药,犹不能得长生也。”

(《抱朴子·微甘旨卷第六》)

(三)

    或人问曰:“彭祖八百,安期三千,斯寿之过人矣!若果有不死之道,彼何不遂仙乎?岂非禀命受气,自有修短,而彼偶得其多,理不可延,故不免于雕殒哉?”抱朴子答曰:“按《彭祖经》云,其自帝喾佐尧,历夏至殷为大夫。殷王遣采女,从受房中之术,行之有效,欲杀彭祖以绝其道。彭祖觉焉而逃去,去时年七八百余,非为死也。《黄石公记》云,彭祖去后七十余年,门人于流沙之西见之,非死明矣!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离娄公,太足君,高丘子,不肯来,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况彭祖何肯死哉!又刘向所记《列仙传》,亦言彭祖是仙人也……”

    (《抱朴子·极言卷第十三》)

(四)

    赤松子、王乔、琴高、老氏、彭祖、务成、郁华,皆真人,悉仕于世,不便遐遁。

(《抱朴子·明本卷第十》)

0.1192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