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世系,《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古今姓氏书辨证》均自高傒(敬仲)开始。高傒生庄子虎,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丽,子丽生止,奔燕(燕国,西周初封置的姬姓国,都蓟,在今北京市境,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后入楚(都于郢,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另一个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任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子孙繁衍,世代官宦,为当地望族,成为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堂号。唐代,中原高氏曾两次南迁福建,一次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一次是唐僖宗时随王潮、王审知人闽。据安平《高氏族谱志略》载,唐僖宗时高氏入闽始祖为高钢,其先河南光州固始人,入闽后卜居福州怀安凤罔。高钢传5世至高,后周时殉节泉州,赐葬晋江,其二子高镔、高镒迁居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至其堂亲书“有继”二字,此后,高氏族人又以“有继”为堂号。高镔的后代主要是在晋江安海发展繁衍。高镒有二子:长子思连,传14世至高士泽,迁南安埕边;次子惠连,传17世至高山,避元末兵乱,徙居安溪大干。明末,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徙至日本长崎,其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高氏陆续有人到台湾择地垦辟,例如,乾隆十二年,高姓与马、余等共9姓人垦今苗栗通霄,此后,有的移居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据《石城县志》记载,高姓是唐至五代南迁居赣南的。五代时,有高氏从福建宁化迁石城横江。南宋淳熙年间,高旷随朱熹讲学于闽武夷精舍,后携全家迁居于福建邵武。宋末元初,后裔迁汀州宁化石壁。另有高六九公,宋时自江西抚州迁居淮土。高姓有分迁长汀、上杭、武平与南靖。明洪武年间有移迁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渤海宁都东关高氏四修族谱》载,高尔财于明朝天启年间从福建建宁迁江西宁都固厚里屋。高氏裔孙遍布于广东大埔、丰顺、揭阳、揭西、五华,广西贺县,江西瑞金等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海外。
如此可见,高姓也是早期南迁赣南闽西形成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21%,分布很广,以山东、安微、江苏、湖北、河北、河南、四川较多,这7省高姓约占全国高姓人口的55%,在台湾为第三十大姓。高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秀容高氏出自汉代匈奴句王、宣冠侯高不识之后,系以名为氏;十六国时后燕慕容云为慕容宝之养子,其父高和为高句丽之支庶,自谓高阳氏(即古帝颛顼)之苗裔,故以高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辽东高丽族羽真氏后改为高氏;据《魏书·官氏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是楼氏改为高氏;据《北齐书》,北齐文宣帝赐元景安、元文遥皆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宋代西夏人有高氏;北宋时定居开封的犹太人后裔有高姓;金时渤海女真人有高氏;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亦作那懒氏),汉姓均为高;明朝赐元人额哩音博罗姓高名礼;明、清时,云南姚安府土知府及土照磨,楚雄府土知府,姚州土同知,鹤庆军民府土知府、土同知、土千夫长及土通判,通安州土同知,北胜州土知州、土判官,广西府土巡缉,均为高姓,系白族;世居沈阳、辽阳等地的清满洲人有高姓;清代满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后均改姓高;清代岭夷12地夷人头目,嘉庆年间归附时有高姓;云南以鸡为原始图腾的白族氏族.汉姓为高;裕固族鄂盖尔氏,汉姓为高;海南东方县讲“侾炎”土语的黎族姓勒歪,汉姓为高;锡伯族果尔齐氏,汉姓为高;满、京、彝、苗、壮、瑶、黎、哈尼、蒙古、土家、东乡、朝鲜、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