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许氏宗祠,泉州市区之北清源山赐恩岩寺西侧,为泉属晋、南、惠许氏宗人岁时祭祀之所,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之地。2010年9月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许氏入泉
许稷,字君苗,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仕宦世家子弟。
许稷8世祖许绍隋代为夷陵通守,唐封安陆郡公,赠谯国公。曾祖许辅乾曾任中州刺史,景龙二年(708年)贬任武荣州刺史(辖今漳、泉、莆),任五月而卒。祖父许懋文及祖叔许懋武先居莆田,后分别移居晋江永和许家巷和东石许宅巷。
懋武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亦涉足仕宦。
懋文之子许尚纲,即许稷之父,乾元(758—760年)进士,历官御史,建中(780—783年)中出知西安府。时朱泚之乱作,全家23口死于乱,仅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晋江东石依叔父许十一簿。
许稷后举贞元十八年(802年 )进士,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随驾西征有功,乞归时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其地因名赐恩岩。卒葬于莆田(现东圳水库)。后世称许辅乾一系为许稷系统,“赐恩传芳”遂为福建许氏堂号。
南宋·泉州人、状元曾从龙在其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曾为许氏赐恩《族谱》撰序,曰:许稷“随驾西征有大勋劳,赐赍甚厚。比乞归,奉君赐,开山凿石,上建八大幽,中塑观音金像,造敕书楼,崇奉君赐匾曰‘赐恩’。”敕书楼在南宋时依然存在
许稷后裔
许稷后裔主要繁衍于泉州、莆田及福州三地,枝繁叶茂,遍布于海内外。
泉州承天巷一带,宋时称许家巷,许稷裔孙所居,故名。
莆田现许氏大多数是许稷后裔,历代科举联第。
宗祠沿革
南宋末,许稷后裔、东石许汉青散百万家财组织义兵抗元,许夫人·陈淑桢续率畲汉大军转战六年,与降元得势的蒲寿庚为邻里仇家。许氏在元代大受摧残,遗留族人隐没家世甚至改姓,赐恩山上的敕书楼亦被毁。
明代,在许稷敕书楼遗址草建“唐·刺史许稷公祠”,明贤士子多会于此。明·庄一俊为大门撰写楹联:“华族云礽,昭代更题新额;青山恩赐,唐时已得旧名。”
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赐恩祠,修祠碑刻《重修赐恩祠暨双坑封茔祠记》一方,刻记:“稷公读书终南山,学成见用,登唐德宗壬午年进士,官兵部侍郎、衡州刺史,因随驾西征有大功勋,以是山赐之,匾曰‘赐恩’。”碑现存晋江市埭边村许氏宗祠中。
清末,许稷后裔集资修建许稷公祠于赐恩岩寺西侧。
民国卅四年(1945年)祠宇倒塌,三十七年(1948年)重修,依惠安宿儒倡议,改名“开闽许氏宗祠”,并云集泉郡许氏宗亲,隆重祔祧。
“文革”祠堂被毁,1995年许氏宗亲集资倡修,1999年落成。
规制
沿赐恩岩脚下拾级而上,台阶右边有一不规则大山石,上面描红大字写着“许山界”,年岁已久。
过“许山界”,即抵山门。山门有联:“胜迹无双,赢得苏子读书、许公献地;钟灵第一,招来真师伏虎、李邴卜居。”
开闽许氏宗祠位于赐恩岩半山腰,为典型的闽南大宗祠形制,红砖片瓦,燕尾脊高翘,硬山顶,三开间三进深,有前埕、后轩、边廊,总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大门联为明·李源所撰:“赐赉名山崇北位,恩叨盛典侍西巡。”
大门口左、右侧石垛上 有两块诗碑,是清末修建祠堂时所勒。两诗均为许稷作,但《全唐诗》未载。
其一,《稷公游九鲤湖诗》:“道是烧丹地,依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溪雨飞沙霁,石门隐雾虚。高歌对明月,松影落抉疏。”
其二,《稷公<江南春>诗》:“江南正月春光早,梅花桃花夹长道。江南二月春光半,杏花柳花香芷香。江南三月春光暮,蝴蝶间飞绕深圃。”
祠内大堂正中供奉许稷雕像,左侧墙上嵌有一方修祠的碑刻,石柱留有清末民初泉州名士等的撰书楹联题刻9副,如:
汪煌辉:“赐姓春秋开四岳,恩波雨露戴三唐。”
许德芳:“名山节彼欧阳室,一第开吾太岳宗。”
苏大山:“锁钥宁扃霄汉,诗歌遍唱江南。”
曾遒:“名继欧阳并垂志乘,山同太岳永峙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