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1.jpg


大余湾,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湾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有40多栋明清时期古民居。大余湾得木兰山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这里村民聪慧勤劳,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窑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

大余湾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余湾的建筑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黄陂区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则至今保留明清时代石砌宅子数十幢,建筑风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较高的建筑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大余湾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有木兰八景等。以大余湾为核心的油菜花海,向前后延伸了有十多里距离,面积3000亩。


四大特色

风水特色

大余湾“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风水特色鲜明。“青龙”“白虎”“双龟”“葫芦”、均指村落周边的山包,尤以“双龟”“葫芦”最为形象。连结“葫芦”“金线”则是指木兰山系的山脊一线。耸峙在葫芦山北侧的是旧寨、新寨、谌家寨几座山峰(峰顶垒有石寨墙)。“太极图”系指村前一处水陆地貌形似太极图结构。

民居特色

大余湾先祖以力田为本,十五世纪后由经商而勃兴,乃广置产业,造华堂四十余栋。其中,据《余家菊景陶先生回忆录》记载:“献廷公机警笃厚,读书明理,乡党不称其名而呼曰余四爹。壮年回乡,置田产二百石,造住屋十栋,皆石墙到顶。造研子岗同顺典当铺屋,永兴号铺屋……资本共约银十万两”。献廷公即余文发,居余氏16世。“石墙到顶”是基本特色,还有“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后来户数),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顶有飞流瓦,檐仲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房屋内部结构特色为木柱木板代山墙,村落整体布局是村前以溪壑为堑壕,村后以山寨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济、源丰三座花园镶嵌,外御贼寇,内享安居。大余湾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户,约1390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有33户,3228平方米,其中,余家文、余传福等农户的民居建于明代,多数民居建于清代。

人文特色

大余湾先祖祖籍江西婺源,为避元末兵难而先迁居武昌,后再迁木兰山系南麓。大余湾先祖带来不少书籍,传到“文革”时仍有28箱,据说内存岳飞手稿、郑板桥真迹,可惜这些书籍史料毁于“文革”,但大余湾盛行读书之风由此可见一斑。相传俞伯牙(琴师)是余氏祖先,至宋代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近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父子四留洋的辉煌。从余秀三二世祖繁衍至今达23世。可谓世代均有人才出。近现代余家菊(1898年——1976年),曾任台湾政府国策顾问、青年党主席、“国大”主席团主席,有多部著作传世,其长子传 一家定居美国纽约,其三子传韬之媳陈幸是陈诚的女儿;余传斌是我国棉花专家;余传典是我国铁路专家,在建设朝中铁路中节约投资200多亿朝元,受到朝方嘉奖等。

文物特色

大余湾主要文物是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同时也存有其它几类文物。如21号民居、54号民居等多处保存着太师椅,21号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谕旨”盒,54号民居存有“四豆同荣”贺寿匾,数家民居尚在使用雕花木床(如61号)。此外,嘉庆二十二年所立石碾,以及散存的石磨、石碓,还有纺线车、织布机、脚踏水车等许多老“古董”,需要给予抢救性保护。


0.0772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