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仁宗时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徙福建转运使。景祐三年(1036年)。入为三司户部判官。西夏事起,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历知汝、同二州,陕西都转运使。庆历元年(1041年)知延州。二年,兼陕西四路缘边都总管、经略招讨使。西夏事定,入为枢密副使。八年,改参知政事。皇祐元年(1049年)为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后历知郓、并、青、定等州。嘉祐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事见宋王珪《华阳集》《庞公神道碑铭》,《宋史》。
生平经历
宋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真宗皇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去世时曾留遗诣,要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庞籍时任殿中侍御史,认为不妥,力主仁宗亲政,并当众烧掉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仁宗亲政后,庞籍即向仁宗上奏,建议皇帝用人应辨邪正,防止朋党,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他的行为得到了朝野的肯定,被誉称为“天子御史”。
刚正不阿
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时,仁宗宠爱尚美人,尚美人常派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干预政事,庞籍认为美人派内侍到官府宣喻旨意是后宫干政的行为,因此严加拒绝,传令将宣喻旨意的内侍予以痛打,并明令:“今后如再有后宫传命,不要接受。”作为一个开封府的判官,敢与皇帝的爱妃对抗,足见庞籍的凛然正气和不畏权贵的作风。
北宋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反宋,连破北宋边城,百姓背井离乡,宋西北边防形势十分紧张,庞籍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宋西北军政大权,以防西夏入侵(此时包拯刚出仕不足一年,任安徽天长县知县)。庞籍一到边地立即整顿军纪,安抚百姓,稳定秩序。为战胜西夏,确保西北边境安宁,庞籍向朝廷进言:“天久不雨,灾害严重,宫中奢靡,三官赏赐过重(三官即指内官、医官、乐官),应减少宫中花费,裁减三官,节省财力以赏战功,将士肯于征战,不愁西夏不平”。犒赏将士,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而朝廷却把大量财力花在宫中,不奖赏将士,对此,庞籍犯颜直谏,刚正不阿。
平定西夏
浑州西北的桥子谷,是西夏进攻北宋的必经之地。庞籍特选善于骑射,董军事、有谋略的部将狄青在桥子谷旁筑寨驻兵。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庞籍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并以寨为基地,逐渐收复了被西夏攻占的其它城堡,扭转了战争局势。不久,元昊派人前来谈判,庞籍认为:“这是西夏的奸计,不可大意。”并下令屯兵青涧城以防元昊袭击,后西夏大兵果然直迫宋境,见宋军防备严密,难讨便宜,才撤兵退去。元昊与庞籍较量多年,最后,不得不向宋朝称臣。元昊称臣后,庞籍即提出:将矮小老弱兵士进行裁减,安置务农,以减少费用,解决军饷。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许。
保举狄青
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朝廷多次派军镇压均被侬智高打败,庞籍时任宰相,认为旧部狄青可胜侬智高,即向朝廷力荐,狄青亦上表请战,朝廷便任狄青为宣抚使,办理岭南军事。谏官韩绛认为狄青不宜专任。仁宗即征求庞籍意见。庞籍认为:狄青出身行武,素被文人轻视,若以文臣为狄青副手,则难以统一号令,不利于战,还是让狄青专任为好。仁宗听从庞籍意见,令狄青统领岭南各路军士。狄青熟知兵法,了解军情,总结宋军失败原因,设法鼓舞士气,奇袭侬智高,大获全胜。由于狄青指挥得当,士兵作战勇敢,侬智高很快被平定了。
人物评价
庞籍后被册封为“颍国公”,以太子太保退休。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76岁时去世(此时的包拯已于一年前去世了),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仁宗赠他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子,元英曾任鸿胪寺少卿等职。孙,庞恭孙,德孺,曾任猷阁待制,直学士、成都、陈州知府等职。
年表
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庞籍及进士第,被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辅佐知州审理刑事案件的专门职务)。庞籍莅任处事足智多谋,得心应手,很得上司的赏识。
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在夏竦举荐及帮忙下,庞籍调任至开封府,当兵曹参军。兵曹参军因着地方与中央的区别,而改了称呼,其实,它就是司兵参军,主掌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大概是属于官制中的八品。
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庞籍被召入京,奉命撰修《天圣编敕》。
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五月辛未,庞籍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
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庞籍从福建路转运使重召“为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进天章阁待制”。被誉为“天子御史”。
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庞籍被任命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开始西迁,开始为防西夏而做准备。
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庞籍复职“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不久,由于当时战争形势,庞籍又兼任了“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这种兼任法在宋朝并不多见,除兵事紧急的时候。在此间,庞籍充分利用了职务之便,收集了诸多的与西夏相关的资料,且整理成论,为其后再次西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庞籍被任延州观察使,然而他“力辞”了,无奈,朝廷改任他为左谏议大夫。于是,庞籍第二次出临边关,主政军要。在庞籍未来之前,西夏已攻陷了“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等”,并破了军事要地五龙川,这是对宋军而言,已然是士气尽失,无心恋战了。而陕西路的老百姓不堪西夏军的滋扰,纷纷迁徙,这给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临时上阵的庞籍,“补绽茹陋,抚民以仁”,“稍葺治之”,严正以法,致使军民通力合作,修缮城池,一致对外。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庞籍被任枢密副使。庞上言道:“自陕西用兵,公私俱困,请并省官属,退近塞之兵就食内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裁兵的意思。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庞籍升任为“参知政事,拜工部侍郎;
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庞籍改任“枢密使,迁户部”;
北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庞籍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使。
北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齐州(今山东济南)学究皇甫渊捕获不少盗贼,依据宋代法律,皇甫渊应该得到官府奖励的钱财,但上书朝廷,要求得到一官半职。道士赵清贶是宰相庞籍的外侄,他对皇甫渊许诺说愿意将此事托付给庞籍办理。赵清贶与其他官吏都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皇甫渊屡次上诉,但宰相庞籍都命令他回到齐州。一些小吏告发了赵清贶等人行贿受贿一事,庞籍立即下令逮捕了赵清贶等人,送往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审讯。赵清贶和有关吏人被发配岭南地区,押送至许州(今河南许昌),赵即去世,谏官韩绛弹劾庞籍,指责庞籍暗中指使开封府杖杀赵清贶以灭口。闰七月,庞籍被解除宰相职务,罢知郓州(今山东东平),陈执中、梁适二人担任宰相职务。仁宗深悔罢了这“天子御史”的宰相,又见朝中无人可以填充此穴,于是,才数月,庞籍便“加观文殿大学士。拜昭德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改并州”。
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庞籍要到永兴军任职,经汴京,时仁宗问他,文彦博与富弼二人为相如何?庞籍客观地肯定了皇帝的做法,认为他们二人是不二人选,定是大宋之福。不过,庞籍还告诫了仁宗,说,既然用了他,就不要疑虑,不然就成了朝廷之忧了,这一点是为后世所用,既是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染病在床,而不能朝政,且他又为继位者之忧而沉溺于后宫及丹药房中,这使得大臣们焦急如焚。此时,庞籍听说,也上书“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仁宗见庞籍一片忠心,便想让庞籍回京述职。不想这时,有官员抵制着庞籍,且弹劾他“擅听麟州筑堡白草平,而州将武戡等为夏人所败”仁宗无奈,再一度将庞籍贬官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不久,庞籍又为迁至定州。
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庞籍被召还京。此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的庞籍自以不堪重新为任,就上书告老。无奈之下,朝廷同意了庞籍的请求,“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去世,是年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人物简介
庞尚鹏(1524年-1580年),字少南,广东南海人。是中国明朝官员。嘉靖三年(1524年)生于南海叠滘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由乐平知县历巡按河南、浙江。万历年间上任福建巡抚,清廉自洁,《虚室行》诗云“细视瓶中久无粟,举火终朝待邻曲。长饥近午始一餐,敢望丰年收万斛。”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以推行一条鞭法和清理整顿两淮盐法而闻名。一条鞭法成闽省定制。隆庆二年(1568年)任右佥御史。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河东巡盐郜永春劾尚鹏行事乘违。神宗即位,御史计坤亨等上疏言尚鹏无罪。万历四年(1576年)福建巡抚庞尚鹏与胡守仁发生冲突,首辅张居正以重言谴责庞尚鹏。隔年罢官南归。万历八年(1580年)卒于家。谥“惠敏”。著有《百可亭稿》、《奏议》、《殷鉴录》、《行边漫议》、《庞氏家训》。
明史记载
庞尚鹏,字少南,南海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江西乐平知县。擢御史。偕给事中罗嘉宾出核南京、浙江军饷,请罪参将戚继光、张四维,而尽发胡宗宪失律、贪淫及军兴督抚侵军需状。还朝,出按河南。巡抚蔡汝楠欲会疏进白鹿,尚鹏不可。改按浙江。民苦徭役,为举行一条鞭法。按治乡官吕希周、严杰、茅坤、潘仲骖子弟僮奴,请夺希周等冠带。诏尽黜为民。尚鹏介直无所倚。所至搏击豪强,吏民震慑。已督畿辅学政。隆庆元年,请帝时御便殿,延见大臣,恤建言得罪者马从谦等。已,又申救给事中胡应嘉,论大学士郭朴无相臣体。擢大理右寺丞。
明年春,朝议兴九边屯、盐。擢尚鹏右佥都御史,与副都御史邹应龙、唐继禄分理。尚鹏辖两淮、长芦、山东三运司,兼理畿辅、河南、山东、江北、辽东屯务。抵昌平,劾内侍张恩擅杀人,两淮巡盐孙以仁赃罪,皆获谴。其秋,应龙等召还,命尚鹏兼领九边屯务。疏列盐政二十事,鹾利大兴。乃自江北躬历九边,先后列上屯政便宜,江北者四,蓟镇者九,辽东、宣、大者各十一,宁夏者四,甘肃者七。奏辄报可。尚鹏权既重,自负经济才,慷慨任事。诸御史督盐政者以事权见夺,欲攻去之。河东巡盐郜永春劾尚鹏行事乖违,吏部尚书杨博议留之。会中官恶博,激帝怒,谯让,罢博而落尚鹏职,汰屯盐都御史官。时三年十二月也。明年,复坐按浙时验进宫币不中程,斥为民。神宗立,御史计坤亨等交荐,保定巡抚宋纁亦白其无罪。万历四年冬,始以故官抚福建。奏蠲逋饷银,推行一条鞭法。劾罢总兵官胡守仁,属吏咸奉职。张居正夺情,重谴言者。尚鹏移书救,居正深衔之。会拜左副都御史,居正令吏科陈三谟以给由岁月有误劾之,遂罢去。家居四年卒。浙江、福建暨其乡广东皆以徭轻故德尚鹏,立祠祀。天启中,赐谥惠敏。
人物生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明代大臣。素以善于理财而著称。初任江西乐平知县。磊升至监察御史。曾奉命到南京、浙江等地稽核军饷,赢得正直声誉。后被派任巡按河南,河南贪官污吏多有闻风逃避。当时,河南巡抚蔡汝楠为讨好庞尚鹏,想请庞尚鹏同他一道进献白鹿给皇上,庞尚鹏坚决予以反对,并说:现在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民,难道你还忍心歌舞升平吗!
嘉靖四十年(1561年)庞尚鹏调任浙江巡按。从维持明王朝长远统治的利益出发,庞尚鹏首先在浙江实行均赋均役的赋役改革。庞尚鹏在任七年中,对当地缙绅豪强纵容子弟僮奴倚势横行、压迫平民,鱼肉百姓的行为给予了极力打击,并奏请朝廷剥夺了他们的官职。同时,他还针对明朝中叶赋役名目繁多、负担不公、实物和劳役征发的酷虐等弊端,总结实行十段锦法中的经验,在浙江首先推行里甲均平法,最后逐渐完善成为“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叶的一次比较全面的赋役改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 逐步将力差转变为银差,特别是将各州、县官吏从库子、斗级等役勒索的各种供应,改成以行政费用形式(公堂、纸张、油烛等银)按丁粮征收银两;军、匠、灶等户的丁粮除例应优免部分外,其余也同样摊派差徭,这样赋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分散和平均摊派。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环境,恐固了明朝统治。随后王宗沐、刘光济、海瑞等人也先后在江西、 直隶等地陆续推行。这些改革,对后来首辅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极大启示和推动作用。“一条鞭法”与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在形式上虽有一定的差别,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隆庆时,庞尚鹏调回北京,任大理寺右丞。后来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主持办理九边屯盐事务。他在整顿盐法时,提出疏通盐引、禁制私贩、合理拟定行盐地方等建议,并依照各地具体情况,规定整顿屯政计划,分别提出:立号纸以清隐蔽、严督责以塞弊源、宽粮额以劝开垦、别功罪以专责成、广召种以辟荒芜、免包赔以便征解、辨等则以清粮客、开沟池以备旱潦等措施,经奏请获准后实施,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
由于庞尚鹏的改革触及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权贵们不满于改革后事权等利益被剥夺,便向穆宗弹劾庞尚鹏,庞尚鹏因此而被免职。
隆庆四年(1570年),权贵及宦官又借口庞尚鹏在浙江时验收进呈的宫币不合格,贬他为平民。万历四年(1576年)庞尚鹏复职,被派任为福建巡抚。在任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后因援救那些反对张居正父丧不守制而受到严厉处分的廷臣,得罪了张居正而再次被免职。
万历九年(1581年)庞尚鹏在广东家乡闲居四年后去世。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人民为怀念他在减轻徭役方面所作的贡献,在各地分别立祠祀之。天启中,朝廷赐谥号称:惠敏。庞尚鹏生前所著有《百可亭摘稿》十六卷、《奏议》十卷、《殷鉴录》、《行边漫记》等。
人物简介
庞泮,字元化,天台人。明朝官员、进士出身。
成化二十年,登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治年间,升刑科都给事中,并救副使杨茂元等人。后因岷王劾武冈知州刘逊被牵连下狱,威宁伯王越请用,弘治十一年,升福建右参政,改河南右布政使,后迁广西左布政使,致仕回乡。
史书记载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180):庞泮,字元化,天台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治中,中旨取善击铜鼓者,泮疏谏。屡迁刑科都给事中。副使杨茂元被逮,泮率同列救之,茂元得薄谴。九年四月,帝以岷王劾武冈知州刘逊,命逮之。泮率同官吕献等言:锦衣天子视军,非不轨及妖言重情不可轻遣。逊所坐微,而王奏牵左证百人,势难尽逮。宜敕抚、按官体勘。疏入,忤旨,下泮等四十二人及御史刘绅等二十人诏狱。六科署空,吏部尚书屠滽请令中书代收部院封事。御史张淳奉使还,耻独不与,抗疏论之。考功郎中储雚亦谏,滽等复率九卿救之。帝乃释泮等,皆停俸三月。中官何鼎以直言下狱,杨鹏、戴礼夤缘入司礼监。泮等言:鼎狂直宜容。鹏等得罪先朝,俾参机密,害非小。会御史黄山、张泰等亦以为言。帝怒,诘外廷何由知内廷事,令对状,停泮等俸半岁。威宁伯王越谋起用,中官蒋琮、李广有罪,外戚周彧、张鹤龄纵家奴杀人,泮皆极论,直声甚著。十一年擢福建右参政。中官夺宋儒黄干宅为僧庵,泮改为书院以祀干。迁河南右布政使。中旨取洛阳牡丹,疏请罢之。转广西左布政使,致仕。
家庭背景
庞暖的家族出身不甚明确,但是在战国时代庞氏知名的仅有三人,即庞涓、庞葱、庞暖。庞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时效力,庞氏曾经在魏国成为显族。但是庞涓败桂陵,死马陵,此后魏国也一蹶不振,庞氏在魏国就失了势。后来,魏王派庞葱陪伴太子到赵国当人质,庞葱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亲近自己,便说了个“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后来他还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也有可能庞葱因此就跑到赵国谋求发展,庞暖大约是庞葱的后人,和庞涓能够拉上点关系(说不定是庞涓的曾孙)。
人物生平
虽然说庞暖是战国时代最后的合纵家,但是他的年纪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小。早在赵武灵王时,庞暖就曾经与武灵王论兵,为武灵王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武灵王于前299年让位于惠文王,前295年死于沙丘之乱。
历史典故
也就是说,在前3世纪初,庞暖已经成年并受到武灵王的重视。武灵王是一个招揽人才很开明的人,以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名将名臣汇集赵国。但是沙丘一乱,人心四散,楼缓、乐毅、富丁、剧辛纷纷离弃,这也是赵国人才任用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制度的体现。依据庞暖论兵的史料,基本可以确定他的出生时间约在前320年左右,他可能比后来出现的赵奢、廉颇、蔺相如、乐乘等人都要年长。
沙丘之乱
赵国公子成、李兑当道,不久公子成老终,赵国为李兑把持。像庞暖那样一大批曾经受到器重的人都被排挤,此后五十多年间不再见到这位年轻人了。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已经是一位垂垂老人。这五十多年间,庞暖的行迹无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随了鹖冠子继续钻研学问去了。鹖冠子是楚国人,曾经也是武灵王帐下红人,故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沙丘之乱后,鹖冠子、庞暖师徒俩就回到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鹖冠子主张道家言,《汉书·艺文志》中有道家《鹖冠子》一篇,同时鹖冠子也比较关心政治、军事、人生等问题,在继承道家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观点有所发展,这与战国后期出现了很多兼收并蓄大家的趋势也是符合的。庞暖跟随鹖冠子修行,当然经常论对,所以后来鹖冠子、庞暖的门人完成《鹖冠子》一书时也就经常通过他们两人问答的形式来阐述。在此期间,庞暖可能也开始著书,《汉书·艺文志》中兵权谋家有《庞暖》三篇,纵横家中也有《庞暖》二篇。可见,庞暖应当是一个既通兵法、纵横之术,又通黄老之说的人,他比老师鹖冠子更接近于杂家。
前245 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此时赵国兵权掌握在老将廉颇手中,悼襄王试图废去他的兵权,而任命长期担任廉颇副手的乐乘为将。廉颇还是没能改去那种骄傲的秉性,拒绝交出兵权,赶走了乐乘,后来自己也畏罪潜逃了。这样一来,赵国一下子少了两位大将,再加上前264年左右赵奢病故,邯郸之战中蔺相如去世,赵国到了人才凋敝的程度。到了悼襄王二年(前243年),北边守将李牧率军攻克了燕国的武遂(今河北武强西北)和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但是代、雁门、云中各郡尚需要将领驻兵防守,李牧无法回到邯郸长期担任赵军统帅。
庞暖复出
正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想起了已经年近八十的“老不死"”庞暖,于是向悼襄王举荐这位可以算是四代元老的人物。悼襄王立刻接见了老庞暖,并向他讨教了治国之道,庞暖年虽老迈,但思维敏捷,顺畅的回答了悼襄王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人一拍即合,悼襄王随即任命庞暖为统帅。
初次带兵
这正是庞暖第一次带兵实战的机会,也可以让世人看看他究竟是孙武型的奇才,还是赵括型的纸上谈兵之人。双方的交战状况不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剧辛对庞暖错误的估计断送了燕军二万将士的生命,也断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他忘了人是会进步的,五十多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会是惊人的。也许剧辛临死前正在懊悔,如果自己提前几年死去多好,这样他就是一位将以盛名流传后世的人物,然而现在却落入笑柄。
社会评价
庞暖对燕国作战的胜利不但稳固他在赵国的地位,也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列强中的威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终于达成,庞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联军统帅。这次合纵除了一向“谨事秦”的齐国和刚刚被打废的燕国没有参加外,三晋、楚国以及小国卫都参加了。五国联军于前241年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在当时恒山一带)。庞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今陕西临潼北)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这已经是咸阳的大门口了。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他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此后便迁都于寿春。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卫之军也都回国。庞暖怒齐附秦,同时消除无功而返的结果,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赵国由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然后回归赵国。尽管庞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山东各国再没有实际的合纵抗秦军事行动了。(后来赵、燕、楚、越四国曾有形成合纵的态势,但是被秦国姚贾破坏,死于襁褓之中。)。
这次庞暖率领的联军伐秦失败虽然不全是他的责任,但是也体现出老庞暖开始力不从心了。他的兵法权谋也就止于这种程度了。
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下一年即前221年,秦灭齐,中国归于一统。
庞安时(约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庞安时少时即喜医方,潜心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专著。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排除理学思想的干扰,因而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伤寒病上有卓越的贡献。他因其苦钻古典医学和大胆实践探索,表现在临床时无论医药针摩,都“挥洒自如”,疗效显著。但他也是一个典型的不受前人的理论束缚,坚持苦学多思,大胆探索,因而在中医事业有许多建树、许多创新。象开设病坊,留诊病人,这是北宋时期中医的一个创举。他还根据医药事业的需要,减少病人负担,为病人生产药材,实施药物产、供、用一条龙。坚持为医“不致于利”,其高尚的医德医风,对今天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既精于伤寒,也熟谙温病,内妇儿科,皆有研究;是一位拥有广泛实践经验的医家,其于伤寒与温病尤有发挥。
阐发
对伤寒学说
庞安时治伤寒主要是从病因、发病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他承前人之说,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只不过是由于感受邪气的时间、地域、体质不同,而表现出伤寒(指狭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不同的证候。
他在《伤寒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予以发挥,强调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病因是“毒”,虽然“毒”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属性,临床表现也有中风、温热、暑湿与急缓轻重等多种多样,但只要抓住了“毒”,就抓住了一切外感热病的共性,说明治疗外感热病应重视“解毒”法。另外,他又指出“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寒毒与营互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己,怯者则著而成病矣”。认为寒毒虽已侵袭人体,但其能否发病,则取决于素体强弱与正气盛衰,而且在毒气“从化”的倾向上,庞安时也强调了素体的决定意义,认为“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阴毒也”。他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以内因为根据的认识,颇有辩证法思想。同时,他还认识到外感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居处密切相关,同是感受寒毒,冬时即发为伤寒,因春温气诱发而为温病,因夏暑气诱发而为热病,因暑湿诱发而为湿病等,都因四时气候变迁而发生不同的病证。不仅如此,居住在山较多地区的患者多中风中寒之疾,平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说明发病与地域居处也有关系。
庞安时对伤寒治疗,虽宗仲景法则,而善于灵活变化,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治,在治疗上也有不少宝贵经验,丰富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对温病学说
对于温热病,他基本上分为伏气和天行两类。前者是冬时中寒,随时而变病,如春之“温病”、夏之“热病”,以及“中风”、“湿病”、“风温”等,“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耳,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伏气又可有伏寒与伏热之分,但均不同于天行温病。因此他指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认为天行温病是感受毒性很强的异气引起,颇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病证,是外感热病中另一类性质不同的病证,其治疗与伤寒不同,伤寒“有可汗可下之理”,“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分治,这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庞安时从其丰富的临证实践中观察到,温病一类以温毒最为重险,他将温毒五大证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联系起来辨证论治,有一定见解,指出“自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秋有自气狸,各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治疗各有各法”。对温毒五大证的治疗,他着眼一个“毒”字,使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辛温散毒之品,处方多以大量石膏为主,实为后来余师愚治温疫开了门径。另外,他还专立《辟温疫论》列举“疗疫气令人不染”方,有辟温粉,雄黄嚏法,千敷散等,体现出他治温病着重预防的思想。
庞安时治伤寒是从病因、发病着手,强调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广义伤寒的病因是“寒毒”,而天行温病则由“异气”引起,提出温病与伤寒分治,指出温病中以温毒最为重险,对温毒五大证的治法遣方颇具特色,其重视预防的思想,也实为可贵。不仅如此,其高尚的医德也是可取的,为医药界树立了典范。
留世著作
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因年代久远,这些医学著作现在大多遗失,仅存着一部《伤寒总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