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代。在这个期间,满盈了战事、饥馑,民族间的争斗,以及南北的对立,充溢了人生的痛楚,居住地的迁移与流落不定,但加速了民族间的交融,并最终趋势于统一。
陕西是苏氏的大本营。苏则家族,在武功派中占有重要的职位地方,正史中隋唐时期的苏氏名人都号称为苏则的后代,这种的笔墨也见于苏家的相关谱牒。苏则是扶风武功人(今陕西扶风),他生活在三国的曹魏时期,曾在西北边地酒泉郡、安定郡(今甘肃镇原)、以及金城郡(今甘肃榆中)作郡守,踊跃发展出产,使当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尽快恢复。苏则有儿子苏怡、苏愉及苏慎,苏愉在西晋时曾任太常、尚书。
苏愉的儿子苏绍为墨客,在西晋时也有肯定的名气。从《晋书》中可知,苏愉还任过凉州刺史,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曾与河西的鲜卑人大战,而退守要地本地。
苏则的子女苏湛为北朝时人,西晋末年大乱时,百口遁迹河西,北魏时回归故乡,苏湛的父亲苏拥曾任秦州抚军司马,苏湛在北魏孝庄帝时任尚书郎、散骑都尉和中书侍等职,主要生活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在《晋书》中,还记有源于“秦雍之世门”的苏霸,他在鲜卑秃发部的南凉政权中任昌松太守,昌松郡在今甘肃武威县一带,他为南凉守城,面临劲敌,收回了“吾宁为凉鬼,何降之有”的誓言,城陷后而壮烈殉职。
苏翘,与苏霸同乡同宗,在昌松郡的漠口屯兵五千,为南凉将军。由匈奴刘氏建都长安的前赵政权,有武功夫君苏抚见于史籍。八王之乱时有任长安令的苏众等。还有诞生在今陕西武功县苏坊村的苏惠,她因怀念丈夫而独创的《璇玑图》诗而著称。北周时期,属于武功派系苏则之后的最著名家族为苏绰家族,他在宇文氏掌权的西魏、北周政权中官拜大行台度支尚书,并兼司农卿,他提出的《六条圣旨》是一个大纲性的治国施政方略,为北方气力加强,以及北南统一,打下了坚固的底子。他的弟弟,苏椿,曾在武都郡、西夏州、弘农郡任郡守,还担任武功郡守等要职,在乡里极有威信,落伍爵为侯。苏绰的堂兄为苏亮,西魏时任职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车骑大将军等要职,苏绰工于经画大政,苏亮则以文字典章而著称,二人均为当时的贤才,世称“二苏”。
河北作为苏氏的分布中心,也曾经形成。苏双,与刘备同亲,为“中山大商”,他在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做生意,与刘备相交甚密。在东汉末群雄并起的年代,苏伯、田银在河间(今河北献县)举叛逆旗,以至曹操欲意亲征,后在手下的奉劝下改派曹仁行晓骑将军,都督七军讨伐,并平定了这股异己势力。在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政权中,属于王族宗室慕容皓的妻兄叫苏泥,他们家族世居中山(今河北定县),当时这里也是后燕的都城地点。在苏氏族谱中经常提到“平陵六派”,其中“武邑”、“武疆”两派都属于平陵即苏建的后代。《仙源苏氏源流考》也提到“赵郡之苏”,为苏章之后因官于邯郸,而留居于赵郡的史实。但从先秦以来苏氏的分布情况观察,“河北苏”有着悠长的历史。如世居武邑郡(今河北武邑)的苏侃家族,其祖父苏护曾任武邑太守,在当时应当是地方的王谢。苏侃曾长期在南朝的宋、齐两朝任职,他与萧道成关系来往甚密,萧氏建立南齐政权后,他亦任黄门郎、射声校尉等要职,间接参与了南齐政权的内部机要大事。
属于武邑者还有苏淑,他在北魏政权中历任太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殿中侍御史,除在京师洛阳外,他还在荥阳(今河南郑州)、乐陵(今山东乐陵)、中山(今河北定县)等郡任郡守一类的要职。属于武强(又作“武疆”,在今河北武强西南部)者有苏琼,他在东魏政权中先后任南清河太守、乐陵太守等,有关他“公堂悬瓜”的故事,已成为廉明自律的千古佳话。
河南是苏氏的最先聚居地。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城)也应有“苏氏世族”。三国时期,陈留外黄(即今河南民权西北部)苏林,是曹魏政权中不行多得的大儒,被奉为“儒宗”,他长期在京师担当散骑常侍、太中医生等要职,退休后还收有许多门生,是当时儒生们憧憬和敬佩的儒学宗师。河南籍的的苏氏应有不少,但多已失传。由于河南位居中原,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于是有许多旅居于中原的苏氏。如魏文皇曹丕的皇姬苏氏,她是邯郸怀王曹邕的母亲。曹操时有宫中的工匠苏越,曾在宫中移植“美梨”树。当时曹氏都邺(今河北临漳),但多次移住洛阳。邺都位于今河南河北交壤处的漳河之畔,也是当时的策略要地,在曹氏建都前,为袁绍的势力范围,袁绍的儿子袁尚曾摆设苏由、审配守邺,苏由后投靠曹操,并帮忙攻取了邺。在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时任黄门监的苏铄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等同谋小事,与当时的显贵司马家族尴尬刁难,事变败事后被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