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省县有志,家族亦应有谱。本支自福三公娶刘大夏之姑母,定居华容,繁衍已至二十三代。赖祖宗荫庇、族人奋力,今在县域之西乡蔚为大宗;虽无高官巨富,然人丁兴旺,支众无论耕读商贾行伍官宦,均小有成就,其养育子女、维持地方、造福梓里、报效国家,可圈可点者多矣。
究根溯源,我等均属善公房之胜公支,胜公族谱列第九世,乃善公之长子;胜公生一子,曰又章,此为吾支之十世祖也;又章公生四子,曰朋石、曰匪石、曰采石、曰良石,其四子良石为本支之十一世祖;良石生二子,曰钟邰、曰钟部,钟部公乃本支之十二世祖;钟部生一子,曰泽龙,泽龙公为本支之十三世祖。本支十三世祖及以上,均生活于本邑之东山地区,葬则多于南山祖茔。泽龙生一子,曰相廷,此乃本支之十四世祖,始迁入县域之西乡,后葬于蔡田湖;相廷生二子,曰福生、曰福元,后按派改称光烈、光灿;光烈生三子,曰培元、曰培本、曰培治,光烈公乃本支之十五世祖;惜培元公、培本公或未及成年而夭,或虽娶而未及生育而早逝,惟培治公娶胡氏,定居于今日之新建乡曙辉村,生五子,公努力将本支发扬光大,子孙繁衍至今已近千人,培治公葬曙辉村一组,胡氏葬曙辉村六组,培治公乃本支之十六世祖。
遍翻族谱,自培治公以上,本支竟无半个读书之人,培治公生五子,亦全无读书之说,可见本支实乃贫寒之至;又曾数代单传,人丁单薄,家运多番仅系于一脉;近数百年,中华战乱频频、世事维艰,家运亦然,本支能繁衍发展成今日之规模,实属万幸。
本支自源字辈始,方有丁跨学堂门,但多不过两三年,少则三两月,此辈能识己名者亦稀。该辈均为地道农民,惟源林公略通诗书,从戎,惜壮志未酬,病而逝于衡阳,后被追认为烈士;源伸公虽读书甚短,然多年任支部书记,造福地方,多有建树,惜天不假年,英年而逝;其余如源柏公、源祥公,均迁出曙辉老家,虽腹中少文墨,然在新居地均任队长多年,为一方之人望。
本字辈始,读书者渐多。本烈农中毕业,学医,后任大队赤脚医生,近二十年间 力保一方之康健,其医德医术均受桑梓好评;本德初中毕业后从戎,曾参加上世纪之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转业至省物资厅,任处级干部多年,现退休居长沙;本嘉高中毕业后入伍,后转业至省委组织部,已任处级干部多年,曾为老家筹资修路以造福乡邻;本怀为本支首个大学生,毕业后专心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现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本祎大学毕业被分配至本县板材厂工作,然结婚无久即遭车祸,至今犹令人痛心不已;本峰大学毕业后在湖北荆州兴家创业,至今已拥有多家公司,为本支中难得之经商奇才。本字辈中其余之乡村干部、种田大户、小商小贩,以及外出打工经商,皆筚路蓝缕,各有千秋,更遵纪守法,自古及今本支鲜有受法律之追究者。
照字辈与全字辈更是潜力充分,假以时日,必将出类拔萃者大批涌现。他们之中,已有大学生数十人,研究生数人,还有出国留学者。目前,他们有的还在学习之中,有的已成为公务员、公司职员、个体老板、种田大户,或在部队服役,在各自岗位上均能继承祖先忠厚勤勉之秉性,传承务实良善之家风,相信他们今后能在各自的人生里有良好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