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墓
马援墓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旁,是一座圆形夯土堆墓,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墓前有“汉伏波将军马公墓”和“始祖伏波将军马公援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援墓”石碑各一通,精美石雕一块。
墓主简介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前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马村砖雕墓
简介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 马村砖雕墓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村共发现墓葬14座,已发掘9座。据“段楫预修墓记”和对墓葬形制的判断,为金大定以前的段氏墓地。墓皆南北方向,结构形制近同,仅有大小和繁简之别。墓道有斜坡、阶梯、竖穴三种形式,较狭窄。墓门外仿木构门楼装饰华丽,或设重台勾栏,或雕武士、镇兽。门洞内砌筑板门。墓室平面多为长方形,部分为方形,墓顶均为方形覆斗顶。墓室建筑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豪华宅地——四合院,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雕飞马、奔鹿等兽,刻工精细。也有少数中间雕墓主“开芳宴”,而次间置屏风雕孝子图。
出土文物
马村砖雕墓随葬品不多,一般出土有一两件大瓷碗或瓷灯盏和一些北宋铜钱,个别墓出土瓷枕。4号墓须弥座上廊前勾栏上陈列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是珍贵的艺术精品。墓的葬制均为夫妻合葬墓,多为一夫一妻,少数有一夫二妻。
马村金墓仿木构砖雕精美,结构复杂,装饰富丽,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建筑、雕刻、戏剧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超墓
简介
马超墓又称马超庙、马公祠,是东汉末年军阀、蜀汉骠骑将军马超的墓地,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北依雷公山,南临汉江河。在勉县城西两公里处的108国道旁,隶属于武侯镇继光村,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隔山相对山观子山的女郎祠(既张鲁之女:张琪瑛)。
马超墓祠整体,分为前后院,前院有正殿(信着北土)、汉中争霸展(兼资文武)、马超生平展(一世之杰)三殿,后院与前院被汉惠渠隔开,中间有石板桥通往两边,被命名为“风雨桥”,后院就是马超所葬的墓地。马超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历史
据志书《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陵墓志》及三国文化研究专家郭清华所编《诸葛亮年谱》记载: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公元222年47岁病逝并安葬在此。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弟马岱挂孝,亮亲诣墓致祭,激励三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
代远年湮,沧桑多变,饱经风霜的马超墓祠,在文物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1983年,勉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博物馆在当地设立文保小组,划定了四至边界,建立了保护档案,安装了保护标志进行保护管理。
1984年,为迎接全国第二次诸葛亮研究会在勉县召开,省、地拨款对马超墓祠的大殿进行了维修,并征地加修围墙形成了独立的管理体系。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将马超墓祠公布为全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上遂成立了文物管理所,设专人进行保护管理。
1999年,县博物馆对马超墓祠进行了总体规划,并报省文物局审查批准。在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先后恢复维修了马超祠大殿、山门和东西厢房,恢复了大殿内马超像龛下庞德、马岱的大型彩塑站像二尊;复制木刻匾联各5付;仿制了爱国将领冯玉祥等名人在马超墓祠的题诗碑刻3通;县交通部门又拨专款新建了祠墓相通的汉惠渠桥廊;新征墓周土地十余亩,修砌墓周围墙350平方米,建垂花门一座;铺设了山门至墓区中抽线道路,使祠墓连为一体;栽植苍松翠柏和长青绿化花木千余株。
庙祠结构
马公祠,距 离勉县川陕公路4公里,公路南侧竖有一大碑,高2.9米,宽0.98米,厚0.24米,上科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马超庙祠大院距离约石碑北约60米处,因刘备封马超为斄(音“台”)乡侯,故祠堂题名“汉斄侯祠”,俗称“马公祠”,清代建筑,占地约20余亩,旁边有继光小学的校舍。殿门悬有“汉斄(音“抬”)乡侯”祠匾,并有东厢五间,碑碣五通。庙祠中间有汉惠渠隔开,祠内前院尚保存着正殿三间,分别为,正殿(内塑马超、庞德、马岱、金童玉女等雕像),匾上书写“信著北土”四个大字;两旁侧殿,马超生平展览与曹刘汉中争霸史等。后院山门之后,既是马超墓冢之地,周长90米,冢高8米,周围修砌墓墙350平方米。庙祠整体有山门、影壁、厢房、大殿、风雨桥、垂花门等多处建筑,风格皆为清代宫式构造,其大殿宏敞、瑰丽。
前院三殿
分布在马超墓祠前院,有三个殿,正殿内神龛上马超塑像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塑,神采奕奕,威武雄壮,颇有“扶风
勇略冠当年”之雄姿,左右变分立庞德,马岱两尊神像,正门匾上书写“信著北土”四个大字,“信著北土”是汉昭烈帝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斄乡侯时,宣诏上夸耀马超的词语,同类词汇还有“威武并昭、抗飏虓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等等,原书是”信着北土“,应是书匾人错字。”一世之杰“殿内,续写着马超生平展,采用图文模式,包括著名的“渭水六战”、“马超投刘”等。“兼资文武”殿内则讲述了,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霸战经过,马超也参与该战役,并且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一世之杰”与“兼资文武”出自当年马超投靠刘备时,关羽因为忌讳马超名望超过自己,作书询问刘备,马超人才可以与谁比,而诸葛亮回书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并驾齐驱,犹未及美髯公之超群绝伦。”诸葛亮抬高关羽的同时,也夸耀马超的才能。
汉惠渠风雨桥
隔开马超墓的汉惠渠长一百米,风雨桥是连接马超殿与马超墓之间的一条石板桥。惠渠自西而东,逶迤东流,本来是渠路结合,可到了村后,渠路分离了,赶集的行人们向大道上分流而去,渠堤上人迹幽静,我们可以尽情地脱个精光,裸浴、裸游、裸奔、裸晒……。渠床宽不过两米,渠水深不过一米五,沙底草岸,伸手可及,简直是孩子们天然的安全泳道。
马超雕像
建造与2002年,地处于108国道路边,同期建造有“定军鼎”和“神兵天降”等大型雕塑。作者为陕西西安雕塑家、陕西美术家会员陈汉生设计。
马超墓地
马超墓冢南北向,呈长方形,复斗壮。墓基周围56米,冢高约3米。墓前竖一石碑,内容与前碑同,系同时刻立,较短小窄薄。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时马超墓周围植有苍松翠柏,但如只剩荒冢高坟。1935年左右修汉惠渠时,马超墓的甬道被打开,发现铁刀一把。怕墓内有暗器,无人敢进,旋即封闭。此地原名马家营,大概马超当年曾驻兵于此。现定军山一带山清水秀,田野里沟渠纵横,稻麦飘香,是陕南的粮仓。
墓祠对联
长河王莽寺,独树马超祠。-宗泐
千古功名基事汉; 一篇遗疏痛仇曹。-冯玉祥
两祠庙峙军山下;二墓古高汉水边。
对仗蒲坂西凉马超逐阿瞒;勒石燕然东汉窦宪破匈奴。
万仞山关今犹在,不见当年马将军。
威震西北正气弘扬天汉,武比关张英雄炳焕斗牛。
马臻墓
马臻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浦镇东跨湖桥畔墓葬南向,外跨湖桥直街。据唐代《修汉太守马君庙记》载,元和九年(814年)前,已建墓。墓坐北朝南,前临沃野,仰对亭山,墓前立四柱三间石碑坊,明间中坊上刻“利济王墓”四字。墓圈前方后圆,四周条石砌叠,正中横置墓碑一块,上刻有“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太守马公之墓”。墓旁建太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宋代以后屡经修建。今存前殿、大殿及左右看楼,为清初建筑。马臻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简介
马臻(88年—141年),字叔荐。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出任会稽郡太守,到任之初,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会稽太守(非宋以后的鉴湖)。堤长127里, 湖周长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 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但因创湖之始,多淹冢宅,为豪强所诬,马臻被刑。越人思其功,将遗骸由洛阳迁回山阴,安葬于镜湖,并立庙纪念。墓葬南向,封土四周条石砌筑,高约2米,墓前正中横置墓碑,文曰“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府俞卿所立。碑前立四柱三间青石牌坊,明间额坊上刻北宋嘉?初仁宗所赐封号“利济王墓”四字。墓前设祭桌。旁有马太守庙。1982年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