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清晰地记得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多年后读回这篇散文,仍然有无限地感触。当年的我只觉得文章朴实无华地道出了作者父亲不露痕迹地关怀,但却无法体会先生对其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多年以后,仍是这篇散文,仍是同样的我,读着它,却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关于父亲,关于怀念,关于一切的一切。读着它,脑海中浮起父亲的清晰的脸庞。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但又不普通的人,对于其他人而言,他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普通的邻居,普通的同事。但就我而言,父亲是我赖于生长的灌木,让我不算完美的童年有了几近完美的回忆。
父亲,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奶奶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男孩,一个女孩,父亲是最小。而我的爷爷就在现在的印尼苦心地经营着一个小店来维持家乡妻儿的生计,因为奶奶是怀着父亲回到了家乡,而生下父亲后再没有去过爷爷在海外的店里,所以直至爷爷过世,父亲依然无缘与爷爷见上一面,而这也是父亲终生引以为憾之事。
我依稀记得父亲提过,在父亲出生后的第八年,爷爷就因为高血压而过世了,想必也有操劳过度的原因吧。父亲每每提及此事,总是两眼通红,强忍着让泪水滞留在眼眶里。
奶奶年纪青青就守了寡,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在乡下生活着。以前总有人提及过奶奶的泼辣及彪焊,年纪小小的我曾经有过着埋怨,为什么奶奶会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懂得了奶奶的坚强,执着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守寡而且带着四个孩子需要生存下去的女人。
在奶奶撑起的家里,四个孩子也慢慢长大了。大伯,在我有限的记忆里,他是一个温文,脾气较好的人,可能是因为是大哥的关系,他和父亲来往的并不是很密切。二伯,性子比较急燥,火爆,但却是最疼他最小的弟弟,也就是我父亲。总是听父亲提及,当年他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孩子都不敢欺负他,因为他有一个拳头很硬而且很疼他的哥哥,二伯。想来父亲的童年也算是快乐的。姑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父亲并未很多提及她在童年往事里,但是不难看出,姑姑对我父亲,是一如既往的疼爱,这想必也和姑姑受到的教育有关。
虽然缺少了爷爷的关怀与疼爱,父亲还是在哥哥姐姐的疼爱中快乐地渡过了他在家乡的童年。
日子总是在悄然无声中逝去,晃眼之前,父亲已到了适学的年龄,虽然生活清苦,奶奶依然让父亲去上学,想必有爷爷的嘱咐在里面。
在父亲那个年代,读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所幸父亲很争气,从小成绩就很好,顺利地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也就开始了为时三年的高中离开家人的学校生活。曾偶尔听奶奶提起父亲那清苦的读书岁月里,一个星期粮食就只有一碟咸菜加米饭,自己不禁汗颜,今天的我们,生活是如此的优裕,但却少了那一份认真及执着。
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父亲考上了大连的一所大学,主修船舶设计。而此时的父亲也因为学费的问题而犯难,所幸二伯复员去了广西一个小县城里工作并且毫无保留地资助父亲完成大学学业。对二伯的无私,父亲时刻心存感激。自打我有记忆开始,父亲总爱对我唠叨起这些往事,并对二伯的早逝感到无比的痛心,并叮嘱我长大后要好好孝顺二伯的家人。
大学毕业后,年轻的父亲留在了大连,后来辗转去了广东肇庆造船厂当一名技术员,平静的生活着。
就在那时,父亲也许碰见了他此生第一次爱情。他收到了一封从远方寄来的信,来自于他大学同学的信,信中表达了她对父亲思念,意思含蓄而浅显,并付了一张她的照片。清清秀秀,挺好看的。
我并不知道后来父亲是否回了信,父亲并未告诉我,我只是在若干年后发现父亲依然保存着信和照片,于是我缠着父亲告诉我照片中女人的故事,父亲浅浅地带过了一下。这,可能是父亲青葱岁月的记忆吧。
无论是谁,应该都有一段属于他内心深处青春的回忆吧。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不管往事是否尘封,它总会安安静静地躺在你内心深处
父亲的初恋并未开花结果,而是成了前尘往事。在若干年后,在奶奶的催促下,父亲与母亲经人介绍相识,彼此相知不深,相爱不深,但由于年代的特殊,父亲和母亲还是组织了家庭。他们前期的生活我未曾参与,未曾听说,但想来是幸福的,在婚后不久,我出生了。我的到来给家庭带来忙乱和欢笑。
可好景不长,观念的不同,父亲的倔强,母亲的不退让,让这本来相知相爱就不深的家庭支离破碎,走到了终点。父亲带着我,母亲带着妹妹,各自生活,同在个城市,但老死不相往来。
时光冉冉,我逐渐慢慢长大。父亲在我长大以后,总是爱提及我小时候的事情,深深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我从来不问父亲过往,小小的我害怕看见父亲充满伤痛和愧疚的眼神。父亲不知道母亲与我而言,只是个儿时模糊的记忆,我并未因为单身家庭而倍感孤单或有少许的不快乐。
在童年的记忆中,最难的是,父亲要经常出差,小小的我就寄养在父亲的同事,三楼的黎伯伯家。父亲的各种不放心,无论去到那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电话,报平安的同时知道我的情况。小时候的我,很爱笑,小嘴也很甜,邻居们都很疼我,或许知道父亲的不容易,也很照顾我。童年的我就在父亲和邻居的宠溺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