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的轶事

   董卿说:“家风正,则后代正;家风正,则源头正;家风正,则国家正。”所谓家风,究竟为何?

其实所谓家风,就是这个家庭的父母或者长辈所倡导的,并且能够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形成的一个家庭的风气和道德氛围。我们就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家人和睦、尊老爱幼、诗书传家的美好的家风。

我的家族,在中国亿亿万万家庭中,并非最起眼的那个。它无法给我一个显赫的出身背景,无法给我荣华富贵的人生。但是,在诗书的滋养下,家风所带给我的,并非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层面的。家风所带给我的,是由心而生的从容和淡定,荣华富贵,抛之脑后,心之所向,生死不悔。我想,这种精神,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与我同在,并指引我前行的路。

小学时候,一篇作文可以踏遍几十个考场。那时候,我最喜欢写的一篇作文,叫《关于曾祖父的二三事》。我从未见过曾祖父,老人家早已在我出生的前一年与世长辞。记忆中的曾祖父,是藏在曾祖母房间的相册中的那张老照片。照片中,青年一身笔挺的军装站立于一树花开中,他微微垂眉,望向身旁笑靥如花的女子,笑容温柔而惬意,当真应了那句诗:“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于是,我心中的曾祖父,那该是个丰神俊朗的男子,于月下吟诗,端坐书房中研习笔墨纸砚。的确,曾祖父是这样的。

“他呀,论文采,恐怕当时的整个济南市也没几个人比得上他。不过,他可不是没有担当的文弱书生。当年,连蒋介石都点名表扬他呢。”午后,暖意融融。爷爷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曾祖父。伴随着她苍老的声音,跨越八十年的时空隧道,我与曾祖父相遇。

自黄埔军校兰州特训班毕业后,曾祖父不愿加入国民党,便报考了当时刚刚建校的华东大学。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大学南下,迁往福建。国家危难面前,当初那个握着笔杆指点江山的少年,毅然丢掉书本,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扛枪走向战场,用一弯瘦削的臂膀挑起国家乃至民族的未来。幸运的是,他活下来了。当年的书生熬过了那场最残酷的,鲜血流成河的战争。他,已经成为了经得起风浪的勇士。

建国之后,曾祖父远离名利场,回归家乡,重操旧业。手抱课本,迈向三尺讲台。这一去,便是四十年。四十年,可以让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四十年,历经岁月的打磨,曾祖父从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四十年,受了文革被冤成右派的苦,挨了多少冷眼和嘲笑,他也只是一笑置之,不予理睬,只是尽心尽力教导学生;四十年,他早已“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了各个领域,成了受人爱戴的“泽生老师”;四十年,他以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教养面对生活中的坑坑洼洼。“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却变不了一个人的品德和气度。

手捧爷爷给的老照片,肃然起敬。照片中的老者,有着雪一样白发。他站在黄昏下,望向远处的海。黄海的风卷着巨浪,打在他的脚下,似是下一秒,就会把他卷入滔滔江海。纵如此,老人的目光依然坚定,被皱纹隐藏的眉目间泛着睿智的光。是了,他永远是这样的,自信从容,睥睨一切。

我不知道别人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自打记事起,爷爷每每提及曾祖父,便眼泛泪光,动情的对我说:“你们都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呐。这是他一直以来所坚信的。”“一定要好好学习呀。他总说,我们家不出读书人。一定要让他看看,也是了却他一块心病。”为了自己,为了他,这便是家人一直以来给我灌输的理念。

如今,叔叔姑姑,哥哥姐姐们都学有所成,算是没辜负曾祖父的一片苦心。我虽不是最优秀的,但一直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总不能使他蒙羞。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曾祖父用一生在贯彻的。梦之所向,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此后经年,我将带着曾祖父的信念,无悔前行。任前路漫长,任未来深不可测,我也无所畏惧。

我敬爱的曾祖父,您的孩子,绝不退缩。

我亲爱的曾祖父,谢谢您,带给我不一样的故事。


  

0.0854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