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最能显示我们远古始祖的就是我们的姓氏。远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在母系社会,这是一个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群体。这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种群,存续时间相当长,几乎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在这些原始种群内,起初以族内群婚繁衍后代,不论长幼,不论辈分,后来演变成族内兄妹婚,伏羲女娲时期应属于群内兄妹婚的时代。这也难怪,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种群不多,彼此相遇的机会也不多。人们为了繁衍后代,只能采取这种族内婚的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种群的增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族内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由于近亲结婚,优势遗传越来越弱,人类的综合素质每况愈下。于是就有了原始社会的族外婚,这种婚姻制度由族外群婚过渡到族外对偶婚,人类的婚姻历史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个时候还处于原始公社的母系社会,一个原始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母,这就出现了人类社会最早的姓。那时的姓都是从女性的,都有一个女字旁,如姜姓、姬姓、妘姓、姚姓等等。人们以姓区别不同的原始种群,异性群体之间可以相互通婚,这可以说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大步。

        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已经由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逐渐过度,担当这一伟大历史转折重任的就是伏羲,相传伏羲“正姓氏、制嫁娶”。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姓从母,到父系社会人们的姓从父,直到现在总体上的大趋势仍然如此。在我们中国,现存的姓有几千个之多,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血统传承。随着人类人口的不断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姓,其中有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大姓之中,也有统治者的赐姓,总之现在的姓的血缘关系比原始社会要复杂得多。因此现在的婚姻制度同姓可以结婚,只要不属于五代直系血亲都可以结婚。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又一变化。氏的出现比较晚,它属于姓的派生物。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比如一个大姓分布范围极广,为了区别加上地域,如荥阳郑氏等。再后来氏成为男子的代称,只有男子配称某某氏。女人只能有姓而不能称氏。再后来,女性从夫姓,比如姓张的女子嫁到王家,这个女子就被称为王张氏。这个现象不为中国独有,外国依然,如希拉里克灵顿,这些都是父系社会在当今社会的一种返祖现象。当然现在的孩子可以随父姓,也有的随母姓,但总体来说随父姓的还是占绝大多数。至于现在,姓氏是基本上合一了,成为一个种群血缘关系的代称。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的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祖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一个姓氏可以追溯几百年,甚是几千年,当今社会的祠堂、家谱是一个姓氏最有凝聚力的载体。每一个祠堂都代表着这个姓氏的兴衰荣辱史,大家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传人,它的范围更具有地域性和直系血缘关系,另外祠堂也是传承家教家规,弘扬正能量,祭祀祖先的一个场所,是一个族群凝聚力最强的地方。家谱是姓氏分支的历史和传承的历史,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辈分。一个姓氏的家谱,也是这个种族的发展史,这里边有可歌可泣的楷模,启迪后人的家规家训,有一个姓氏种群的优良传统。因此建祠堂,修家谱是姓氏文化的一个延续。

  总之姓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社会现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生生不息,演绎着人类发展壮大,是一部人类繁衍生息的活化石。

  

0.1149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