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繁衍

  广东南海人何启,是近代早期改良派政论家,曾积极协助孙中山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各项主张,在推翻帝制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

  贵州省兴义县人何应钦,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政界要人,先后担任过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重要职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何姓分布图何姓分布图湖南宁乡人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出席者,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监察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和内务人民委员等职。湖南酃县何孟雄,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职。湖南华容何长工,参加过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建国后曾任重工业部、地质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何香凝,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画家,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广东梅县人何如,著名法语语言学家、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学位导师。广东番禺人何炳林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化学家。

  福建闽侯人何遂,是老同盟会会员、原国民党将领,抗战时曾任国民党西南行营总顾问,建国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副主任、司法部长等职。

  广西容县人何柱国,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陆军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部积极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并两次访问延安,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山东菏泽人何思源,曾到美、德、法等国留学,并任过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北平市市长,为北京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并有多种专着出版。

  四川万县人何其芳,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兼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浙江余杭人何思敬,是著名法学家。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政法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广安人何鲁,早年赴法国留学,获里昂大学硕士学位,建国前曾任四川大学等校教授、校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当代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吴文俊等都是他的学生。他还曾亲自审勘华罗庚成名作堆垒素数论》,并作长序介绍。他是最早把现代数学引进中国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浙江余姚人何国柱,是享誉中外的著名电子光学与核物理学家。他早年曾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授,1956年回国在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系主任等职。浙江诸暨人何增禄,是中科院学部委员,享誉中外的著名真空物理学家。他早年赴美国留学,获加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并在罗切斯特大学从事光学研究。1933年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并在浙江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光学专业。

  江苏苏州人何泽慧,是中科院院士,享誉中外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她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德国留学,并获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从事核物理研究,1948年回国,为中国的核物理研究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河北蠡县何作霖,是中科院地质学学部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奥地利、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学研究所特级研究员等职务。

  河北藁城何基沣,是著名的爱国抗日将领,建国后曾任水利部、农业部副部长等职。

  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强,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何姓宗祠何姓宗祠

  先秦时,何姓在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已有足迹。发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庐江郡,子孙繁衍,遂成望族。汉晋时期,何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的江苏、江西、湖北、四川,东汉时何姓已经越过武夷山进入福建,翻越南岭进入广东。唐朝时二次中原南迁移民,何姓大批进入江西、浙江和福建。明末何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何姓大约有66万人,约占全国人121的0.85%,为宋朝第二十二位姓氏。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26%。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浙江和河南,这四省何姓大约占全国何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陕西、福建、安徽,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豫皖为中心的三大块何姓聚集地。而华北、两广地区是当时何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当代何姓的人口已达到1300多万,为全国第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0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北,这六省又集中了26%。四川为当代何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何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何姓、长江以南多何姓的局面。尤以四川东北和广东东南是何姓高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何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云贵川渝、湖北西南、江西西:部和南部、陕甘南端、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56%的何姓人群。在沪浙闽台、湖北大部、江西北部、江苏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西中南部、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北部,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一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6%,居住了大约22.4%的何姓人群。

  

  

0.1399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