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一、由“得姓始祖”上溯世系的问题
何姓源流之争集中表现为“韩改何”和“姒改何”之争(以下简称“韩何”、“姒何”)。按家谱追根溯源“传统”,都会找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作为本族(本支)的远祖(不管与本族有关系与否),或帝王将相,或社会名流,以示本族(本支)根深苗正,源远流长。
纵观“韩何”、“姒何”谱系,两者都把“宗脉源流”上溯至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且都制出了“改何”之前的“世系表”。
(一)“韩”改“何”之前的世系表。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总世系中有“何氏世系表一”,抄录如下:
“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古公亶父→季历→文王→武王→唐叔虞→燮父→武侯→成侯→历侯→靖侯→釐侯→献侯→穆侯→文侯/桓叔→昭侯→庄伯→武公→韩武子→赇伯→定伯→舆→献子(厥)→宣子(起)→贞子→(度)→简子(不信)→庄子(庚子)→康子(虎)→武子(启章)→景侯(虔)→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釐王→桓惠王→安→成/允。”
上表应是立“何允”为始祖后上溯的。“韩何”系中还有“何瑊世系”、“何庶世系”,两系也照此溯源,只把“成/允”改为“瑊”或“庶”而已。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世系云:“吾何出自姬姓,由文武而上,则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后稷,吾远祖也。”
直观上述世系表,可能没有发现问题。但对照中国历史纪年,再仔细比照“黄帝世系表”,就会发现上表也有误。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就是说,黄帝与嫘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又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是蟜极之子,玄嚣之孙,黄帝曾孙。
从“韩何”世系看,“韩”明显为唐叔虞之后。而从唐叔虞上溯17世就是帝喾,帝喾之父蟜极,蟜极之父玄嚣,玄嚣之父黄帝。由此可见,“韩何”是由黄帝后裔的一支即“黄帝……帝喾……武王……唐叔虞……景侯(虔)……安”发展而来的。上表“黄帝→昌意→颛顼→帝喾”不准确,表中“昌意→颛顼”应为“玄嚣→蟜极”。按中国历史纪年下溯,帝喾(高辛)的后人姬发(武王)创立了西周,又是周武王把弟弟叔虞封于“唐”,这才有韩、赵、魏“三家分晋”,才有后来正式成为诸侯国的“韩”。昌意虽为黄帝次子,但“昌意→颛顼”脉系创立的朝代与帝喾脉系创立的朝代不同。据《中国历史纪年表》,昌意之子颛顼为帝,颛顼生子鲧,鲧之子禹创立了夏朝。

0.0825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