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全寺分上、中、后三进院落,有五殿、二堂、一楼、一宫、二庑。整个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红柱,飞檐螭首,雕梁画栋,轩敞典雅,古朴大方,颇具北方建筑风格。殿内塑像、壁画各具姿态,栩栩如生。前院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左右两翼展开,东西配殿为关帝殿和泰山行宫。各殿、堂均有塑像,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
银杏树宝林寺内矗立一株古银杏,号称“天下银杏第一树”,也叫“银杏王”或“银杏之祖”。它阅尽沧桑三千载,成为历史的见证。因而古人留下“十亩荫森更生寒,秦松汉柏莫论年”的佳句。古银杏树高24.7米,胸围15.7米,也说:“七搂八拃一媳妇”或称“大八搂,小八搂”。虽历经三千余个春秋,仍枝荣叶茂,勃发出盎然生机。
啁鸡岩定林寺前,飞来峰中腰,有一巨石突兀,这便是名见典籍的啁鸡岩。过去,这里是山鸡栖息的去处。夏日雨后,岩石上滴水不目,发出有节奏的唤鸡声,山对外开放闻听四方云集,故名“啁鸡岩”,意思是会唤鸡的岩石。古人赞啁鸡岩的诗中,有“万树鸡栖山翠晚,千年人去洞云留;素书匣贮仙崖古,丹灶星沉石磴秋”的佳句。
莒子墓沿浮来山东麓北去2公里处,有一大型古墓,封土高20余米,占地34.7亩,这便是莒子墓,墓西北方有点将台,系当年护陵兵演练的指挥台。墓西南方约五百米处的山脚下有烧木炭遗址,是当年下葬时,烧制围棺木炭的窑场所在。
校经楼定林寺大雄宝殿后院,有一座二层古建小楼,因传说刘勰曾在此校定经藏而得名。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今莒县东莞镇大沈刘庄人)生于南北进时期宋明帝泰始元年(元年465年),约卒于公元532-539年。刘勰幼年丧父,继之丧母,家境贫寒,只好投靠当时学识渊博的僧祐大和尚,“与之居处积十余年”。他在寺庙里博览群书,三十一岁时便写成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深得当时任梁朝吏部尚书的文坛领神沈约赞赏。由此,刘勰名声大噪,并做了梁朝的官。晚年遁入空门,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慧地”传传说刘勰出家后不久即回到祖籍莒县浮来山定林寺,主持佛事,并潜心研究佛经。
仙书石定林寺前,柳桥下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滴翠沁绿;竹林上方,有一道弯弯曲曲的溪水,映着山容树貌,缭青萦碧,溪畔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的“清泉涧流”四个遒劲大字,这便是名闻遐迩的“仙书石”。《重修莒志》载:“系石之筋文构成,体兼行草,以水沃之愈显。”传说,早在浮来山形成之时,棋山寺那偷食人参果的小和尚,腾飞至此,立地成佛,抢占了这方宝地。而比他晚到的浮丘公心生一计,用龙头拐杖往石板上一划,立时凹凸起了“清泉涧流”四字,算是早作了记号,那小和尚不好争辩,此山就叫了“浮来山”。
清泉峡沿着进山路,一条清澈小溪蜿蜒而出,这就是清泉峡。清泉峡发源于西面浮来峰之山脚下,坦坦荡荡,顺山势淙淙流出,救生泉、卧龙泉尽在谷中。泉水四季不竭,为浮来山提供了充足的生命之源。古银杏树的根系已伸展到谷底泉畔。据科学家讲,银杏王盛夏季节,每天消耗水分两吨余。清泉峡的潺潺流水,自石灰岩缝隙中流出,穿柳桥,系古藤,过石罅,于定林寺前潴留成潭,益发清澈见底。
怪石峪这条怪石嶙峋的山峪,北起清泉峡,南到飞来峰,西邻卧龙泉,东接翠竹园。这里的奇岩怪石为石灰岩结构,约成形于四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记,岩石之间为降红色酸性粘土,经亿万年风雨侵蚀,碳酸钙溶解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置身文心亭畔的巨石之上,但见奇松蔽日,怪石林立,有的像绵绵山羊,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像慈祥的老者,有的像差涩的少女,俨然走进了雕刻艺术展览馆,主人感到奇幻迷离,难怪古人有“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浓缩岱恒嵩”的佳句。峪中岩石上,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刘勰亲题“象山树”最引人注目。另有知州、名僧及文人墨客的题咏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