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雍正《莒州志·艺文·序传》“复大学文”记载,明代莒州儒学称“大学”,“入学十五名,廪缺三十”,清初,由于战乱和地震造成莒州“邑里萧条,人才寥落,入学数减至十二名,廪缺仍旧,大学降为中学”。为了恢复莒州入学名额,雍正初,北汶战锡侯联合莒州境内的许多生员,协助莒州学正刘隆锡、知州陈永年,写出书面申请,努力争取,终于在雍正三年(1725)六月“诏旨颂到,准复莒州大学”,时人都说:“二、三人之力也。”战锡侯虽然只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对于莒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曾做出过突出贡献。雍正十年(1732),李方膺任莒州知州,第一件事就是捐俸倡修学宫,战锡侯积极响应,学宫修成,与李方膺和诗纪念。雍正十一年(1733),李方膺重修《莒州志》,以战锡侯为主要分纂者,锡侯不负重任,广览博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使一部地方文献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著名的雍正《莒州志》。
战锡侯之子战旭,“英年树帜‘文坛童子’,问业者多所成就,不受馆金。远近闻之,以课文呈正,几盈案,皆殚心批评。”(雍正《莒州志》卷九)
四世战维宁,明末岁贡,战乱末仕,隐居北汶,闭门著述,“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雍正《莒州志》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