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莒州战氏族谱记载:
莒州战氏一世祖是战完,原为莱阳县庠生,未做官。故后葬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年间修《战氏族谱》以战完为一世始祖。战完生有五子:长子战懋易、次子战懋书、三子战懋诗、四子战懋麟、五子战懋孔。
战懋书生四子:长子战国儒、次子战国士、三子战国彦、四子战国策。
战国儒生三子:长子战维藩,次子战维宁、三子战维杨。
战维宁生三子:长子战和中、次子战启中、三子战钦中。
战和中生一子:战凯。
战凯生一子:战锡侯。
战钦中生五子:长子战捷、次子战奏、三子战靖、四子战烈、五子战略。
战捷生五子:长子战锡卿、次子战锡伯、三子战锡铤、四子战锡黻、五子战锡缨。
战烈生一子:战锡九。
战锡侯生四子:长子战旭、次子战晟、三子战普、四子战旸。
战锡伯生二子:长子战睿、次子战智。
战锡廷生五子:长子战霈、次子战云、三子战霯、四子战雷、五子战淮。
战锡九生五子:长子战龙韬,次子战龙池,三子战龙标,四子战龙章,五子战龙光。
战云生二子:长子战岱森,次子战嵩森。
本人续补:北汶战 九世:启远 明远 (不完整)
十世:绍谦 绍周 (不完整)
十一世:敬修 峻修 常修 允修 硕修
十二世:战楼 战有义 有祥 有礼 有苓 有容 有信 有顺 有智
十三世:承志 承业 承敬 承忠 承恭 承章 承榛 承瑞 承捷 承登 承荣 承芳 承谱
承恕 承庆 承恺 承沭 承宣 承海 承清 承恩 承梅 承杰 承照 文吉
十四世:广(光)
十五世:毓(玉)
十六世:祥
十七世:立
十八世:士
承广毓祥立 士廷继守存 金平治田世 百志代永全
本人为北汶战氏第十六世
战氏迁莒之前,有一定家学渊源。据《战氏族谱》记载:战氏一世祖战完,其父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学正",是明、清一州之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和官束所属生员。
按《战氏族谱》谱序的记载:战氏迁莒原因:"懋易祖以布衣而病于催科,势不能支,合图全逃。"也就是说,战氏兄弟五人迁莒乃因科税所逼。当然,战氏并不是穷困潦倒之族,迁莒后应是较宽余的,只有这样,才有钱请塾师,三世战国儒才能考中岁贡。同时,并不是这一时期所有岁贡都能外出做官,这需钱财铺路。因此可以肯定说,战氏迁莒之初,即是一家境较宽裕,富绅之家。
北汶战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中岁贡,外出做官,授郓城县训导,战氏家族开始兴起。其后,四、五、六、七、八世不断有考中功名或外出做官者。
战氏四世战维宁,字泰明,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岁贡,战乱末仕。清初定鼎,大行人以经明行修列状上荐,战维宁隐居北汶,闭门著述,累征不就,居家养祭,一遵古礼。"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
入清后,五世战钦中,于清康熙廿一年(公元1682年)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
六世战捷,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拔贡,授巨野县教谕。
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岁贡;战锡九,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岁贡,授临朐县训导。
八世战云,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恩贡;战旭,"英年树帜'文坛童子',问业者多所成就,不受馆金。远近闻之,以课文呈正,几盈案,皆殚心批评。"
从该支战氏第九世之后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