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内容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无史之国似无本之木,无谱之姓如无源之水。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可辩支系、昭亲睦、别长幼。

  

  家谱(或称族谱、支谱)是与家和家族有关的典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轨迹,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是故,凡修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之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之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

  

  据老谱记载和长辈们的口传,河北临漳秦村杨氏始祖一世得春公,于明初,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移至彰德府临漳县杨家庄,后因漳河水患致杨家庄塌陷,族人们四处逃散。其中十五世世瑞公支系携四子文魁、文明、文章、文秀和家眷迁至司家庄,后因司家庄又被河塌,终迁至秦村定居。十五世世林公支系也终迁至秦村,至今约600年。我杨氏家族,祖祖辈辈都很注重修续家谱。在杨家庄时期,先祖们以忠厚传家为本,勤劳处事当先,从而世代逐渐兴盛。至十五世,家族有地多倾,已为明门望族,遂修《杨家庄本族总谱》(以下简称《总谱》),从一世起,历经沧桑一世不拉清楚记载到了十五世,能传存下来,足以表明了各代祖宗们对修谱的重视。杨家庄因水患塌陷后,族人四散,加之连年旱涝灾害、社会变迁、外侵内乱,《总谱》一直未续修。直至1944年,我的父亲乙朝(十八世),虽从小只上过两年学,不知他从何处借到了《总谱》(现总谱原件已不知下落),白天在外干活养家糊口,晚上在家点着煤油灯,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了好长时间,才抄写了这本《总谱》。文革时期破“四旧”,不少人顶不住压力把家谱都烧了,我父亲没舍得,偷偷将它保存下来传给了我们,实为传世之宝,是本次修谱的唯一文字依据。父亲平时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讲族史家史,为的是让我们不忘祖宗、不忘本;我的大哥丙臣,小时候家庭贫穷,没上过学无文化,但一成家就托画匠画了家谱轴子,每逢过年就公公正正挂起来烧香摆贡恭奉祖先;我的二哥丙东,在2008年大哥去世后,及时安排好家谱轴子的传递和存放,并多次和我们商量修续《总谱》,并让孙儿杨帆将孤本《总谱》复印成了多套分发给各家保存,以防损坏或丢失。遗憾的是他于2011年2月不幸因病去世,未圆修谱夙愿。国盛修史、族旺修谱。当今中华复兴崛起,国富民强,华夏子孙修谱、续谱蔚然

0.0790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