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编族谱,以敬宗收族为目的。多以名门望族、战功卓著者或儒雅名人的史实为主要内容。自废宗法,新文化以来,国人宗祖意识逐渐弱化,致同姓同族互不相识,同行如路人,修编族谱近乎于事无补。道光丙午年(1846)逢泰年方十三岁,听老师说山西代县杨氏增修族谱,正在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后得知代县杨氏,乃宋代无敌将军“杨家将”之后人,在本县鹿蹄涧(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设局招待杨家功臣名流,弘扬忠贞报国的精神,非常敬仰羡慕。逢泰曽向老师请教,陈氏族谱的相关情况。老师难过地说,明代以来我陈氏家族由洪洞迁至忻县九原乡嘉禾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早年的族谱,由迁居河南卫辉县的陈氏族人携带而去至今失联,无法续写,成为陈氏子孙的遗憾。逢泰听后暗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陈氏族谱的修编。由于才疏学浅、体弱多病,二十岁开始求读太学生,学业忙、父去世,屡试五次不第,一直未能完成族谱修编重任。

  同治甲子年(1864)逢泰年三十一岁时,老师因事辞教,自己无奈专攻礼学。开始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陈氏世系资料和有关陈氏族人轶事的碑谒记载,历经数年努力,基本完成族谱修编初稿。族谱内未能列入移居他村、侨居塞外、远居河南卫辉等地陈氏族人资料,缘于时过境迁久远,路途遥远不畅,几经打听探访,无果而终。光绪壬寅年(1902)逢泰病愈,次子敬棠回敬说:“大人多年致力于修谱一事已告完成。儿欲喜趁大人康复如常之际,及早编辑付印成册”。逢泰欣喜,即刻要求敬棠和长孙鸿遇,仔细校对初稿。按照“略者详之、散者聚之、信者传之、疑者阙之”的原则,将陈氏族谱列为八个目录:世系图、世系表、封职表、茔墓图、世德、列女、艺文、阙疑,最终完成校版定稿。

  由于编修族谱水平有限,面世的《陈氏族谱》,虽不能与名家望族之族谱媲美,但总是尽到敬宗收族的心意。望陈氏子孙,不断续修族谱延绵永续,唯是逢泰之厚望。

0.0799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