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家训

  

  第一章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圣贤开口便说孝弟,孝弟是人之本。不孝之弟,便不成人了。孩提知爱,稍长知敬。奈何自失其初,不耻于人类也?

  

  【释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是八个支柱,有了它们才能撑起人生的天地,有了它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圣贤开口便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资格做人了。人在孩提时就懂得友爱,稍长大些懂得尊敬,为什么成年后却失去了原有的美德,遭到世人的唾弃呢?

  

  第二章

  《戴记》载小孝、中孝、大孝,《孝敬》载孝之始、孝之中,孝之终,统是教人做人,无忝尔所生。一孝立,完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

  

  【释义】

  《大戴礼记》所据记载的小孝、中孝、大孝,《孝敬》所记载的孝的开始、孝的延续、孝的归宿,都是教导人如何做人,不使父母受到委屈。只要孝道这样的道德标准树立起来,其他各种善行就会随之做到,这样的人才是孝顺的儿子,才是完美的人。

  

  第三章

  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殴而争讼因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今人但为子孙做牛马计,后人竟不念父母天高地厚之恩。诚一衣一食无不念及言及,尔曹数数闻之,必能自立自守,长久之计,不过如是矣!

  

  【释义】

  不论孩子贤良还是不肖,做父母的都不能有丝毫的偏心。假如厚此薄彼时间长了,兄弟之间的怨恨之情就会越积越深,往往等到父母离世,就开始发生纠纷,甚至诉讼公堂。所创的家业要想永久,就得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不千万不能给以后留下祸根啊。现在的人们只知道为子孙辛苦操劳,可后辈们根本不感激父母的大恩大德。如果通过日常穿衣吃饭等点滴小事经常数说父母的艰辛,儿孙们听的多了,一定能够发奋自立,谨慎守业。保持家业长久不败的关键其实就在这里。

  

  

  第四章

  《斯干》之诗,说到“鸟革翚飞”“弄璋弄瓦”,盛矣!然开首却云“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未有不相好而相犹,能守其基业,克开其子孙者。

  

  【释义】

  《诗经·斯干》中讲到,贵族修建的宫室,房顶像鸟儿高飞,屋檐像野鸭展翅,生下儿子就给他玩璋玉,生下女儿就让她玩纺锤。这种景象真是兴盛啊!但是在诗的开篇却讲:“兄弟之间要相敬和睦,不要互相欺骗。”可见,从来就没有不友爱而互相欺骗的,能保守祖宗基业,能培养出贤良的子孙。

  

  第五章

  兄弟间偶有不相惬这处, 即宜明白说破,随时消释,无伤亲爱。看大舜对待傲象,未尝不怨不怒也,只是个不藏不宿,所以为圣人。今人假借怡怡之名,而中怀仇隙,至有阴妒仇结而不可解,吾不知其何心也。兄弟虽当亲殁时,宜常若亲在时,凡一切交接礼仪、门户差役及他有急难,皆当出身力为之,不可彼此推诿。

  

  【释义】

  兄弟之间偶然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就应该及时把话说明,当时就化解矛盾,不要伤了和气。看那大舜对待傲慢的兄弟象,未必就没有怨恨,可是他能做到不记仇,所以成为圣人。现在的人们表面上显得兄弟和睦,而心中却彼此怨恨,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死对头,我不知道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兄弟之间,及时在父母去世后,也应当像父母在世时一样亲密无间,一切来往礼仪、乡里摊派之事,或者对方遇到急难之事,都应当挺身而出,全力去做,不能相互推诿。

  

  第六章

  尝谓结发糟糠万万不宜乖弃。或不幸先完后娶,尤宜思渠苦于昔,不得享于今,厚加照抚其所生,是为正理。今或有偏爱后妻后妾,并弃前子不爱者,岂前所生者出于人所构哉!可发一笑。

  

  【释义】

  我曾经说过,结发的妻子前往不能离弃。有的人不幸死了前妻,又娶了后妻,尤其要想到前妻过去吃尽苦头,现在却不能享受,所以要好好抚养照管其所遗下的子女,这才是正理。现在有的人偏爱后妻后妾,因而不喜爱前妻所生的子女,难道这些子女都是别人的骨血吗?说来真是好笑。

  

  

  第七章

  蒙养无他法,但日教其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文学。不疾不徐,不使一时放过,一念走作,保完真纯,俾无损坏,则圣功在是矣。是谓之蒙以养正。

  

  【释义】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每天教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教他谨慎诚信,教他广泛爱怜众生,亲近仁义,如果还有闲暇就他学习诗文。就这样,不能太着急、也不能太缓慢,不让他的念头发生一点偏差,努力使他保持纯真的天性,不受丝毫损害,那么就真算是建立了莫大的功勋。这就是启蒙养正的真正含义。

  

  第八章

  古重蒙养,谓圣功在此也。后世则易骄养矣。骄养起于一念之姑息。爱不知劳,其究为傲为妄,为下游不肖,至内戕本根,外召祸乱,可畏哉,可畏哉!蒙养不在男也,女亦须从幼教之,可令归正。女人最污是失身,最恶是多言,长舌历阶,冶客诲淫,自古记之。故一教其缄默,勿妄言是非;一教其俭素,无修饰容仪。针纺绩外,宜教他烹调饮食,为他日中馈计。《诗》曰:“无非无仪,惟饮食是计。”此九字可尽大家姆训。

  

  【释义】

  古人重视启蒙养正,认为至高无上的功业德行就在于此。可到了后世,人们却常常娇生惯养。娇生惯养都欧式由于内心的姑息迁就。可是只知道疼爱子女却不让他们受些劳苦,终究会使其养成骄傲、狂妄的毛病,从而堕落为品质低劣的人,甚至由于乃在本职的败坏而造成祸害,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启蒙养正不光应该对男孩,女孩子也应该从幼年抓起,这样才能使其品行端正。女人最大的污点是市区贞操,最大的缺点是多嘴多舌,长舌招致灾祸,仪容妖冶导致淫乱,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忌讳。所以一方面要教诲她沉静少言,不要说三道四,找惹是非;另一方面要教育她衣着朴素,不要过分打扮。除了教她做针线活、纺线织布外,还应该教她烹饪做饭,为以后操持家务做好准备。《诗经·小雅·斯干》说:“不要抗命不尊,不要自作主张,只想着张罗酒浆和饭食。”这几句话可以说囊括了大家族教育女儿的全部内容。

  

  第九章

  凡议婚姻,当择其婿及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不可徒慕一时之富贵。盖媚妇性行良善,后来自有无限好处,不然,虽富与贵无益也。

  

  【释义】

  在处理婚姻大事时,应当看男方、女方的性情和品行以及家庭对他们的教育怎么样,不能只贪图一时的富贵。大概夫妇双方如果都是性情和善、品行端方的人,那么以后必定会和睦幸福,否则的话,尽管富有钱财、地位显贵,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十章

  《麟趾》之诗首章云:“振振公子”,次章云:“振振公孙”,三章云:“振振公族”。由子而孙,而族,皆振振焉,是为一家之祥。语曰:子孙贤,族将大。凡我族人其勉之。

  

  【释义】

  《诗经·麟趾》第一章说:“诚实的儿子”,第二章说:“诚实的孙子”;第三章说:“诚实的族人”。从儿子到孙子、族人都忠厚诚实,这可真是这家人的福气。常言道:子孙贤能,家族就爱你工会兴盛。凡是我们的同族人都应当以此自勉。

  

  第十一章

  人须各务一职业,第一品格是读书,第一本等是务农,此外为工为商,皆可以治生,可以定志,终身可免于祸患。惟游手放闲,便要走到非僻处所去,自罹于法网,大是可畏。劝我后人毋为游手,毋交游手,毋收养游手之徒。

  

  【释义】

  每个人都应当确定一种固定的职业,最高雅的当然是读书做官,最实在可靠的是务农,此外是做工或经商,都可以创立家业,可以世人心安,终生可以避免遭受祸患。但是如果游手好闲的话,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触犯刑律,招来祸端,非常可怕。劝告我的子孙后代不要游手好闲,不要与游手好闲的人交往,也不要收养周济游手好闲的人。

  

  第十二章

  凡居家不可无亲友之辅,然正人君子多落落难合,而侧媚小人多倒在人怀,易相亲狎。识见未定者遇此辈,即倾心腹任之,略无尔我。而不知其探取者悉得也,其所追求者无厌也。稍有不惬,即将汝隐私私攻发于他人矣。名节身家,丧坏不小,孰若亲正人之为有裨哉?然亲正远奸,大要在敬之一字,敬则正人君子谓尊己而乐与,彼小人则望望而去耳。不恶而严,舍此更无他法。

  

  【释义】

  居家度日不可能没有亲友的帮助,然而亲友中的正人君子多半耿直而难以接近,而那些惯于阿谀逢迎的人最善于投其所好,所以容易与他人相处得亲密无间。缺乏主见的遇到这类人,马上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成为莫逆之交,殊不知这些人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一定要全部得到,而其贪欲又没有满足的时候。稍微不能使其满意,他们便会将你的隐私到处向外人宣扬,使你的名声和人格受到很大伤害,哪里比得上亲近正人君子那么有益呢?不过亲近正人君子、远离阴险小人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做到恭敬,那么正人君子便认为你能礼贤下士,于是就愿意与你亲近;而那些小人则因为无机可乘而悻悻离去。不必伤害他人就能显出威严,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第十三章

  

  亲友有贤且达者,不可不厚加结纳。然交接贵协于理,若从未相知识者,不可妄援交结,徒自招卑诌之辱。且与其费数金结一贵显之人,不为所礼,孰若将此以周贫急,使彼可永旦夕,而感怀于无穷也。

  

  【释义】

  

  亲友中有贤能且地位显赫的人,不可不与之密切关系,可是在交往中一定要合乎礼节。如果是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不可轻易与其结交,以免低三下四,白白招来羞辱。而且与其花费大量金钱结交一个显贵而又得不到礼遇,还不如用来周济贫穷或有急用的人家,使他们得到一时的安慰,他们会永远感激。

  

  第十四章

  

  睦族之次即在睦邻,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假令以意气相凌压,即彼一时隐忍,能无忿怒之心乎?而久之缓急无望其相助,且更有仇结而不解者。

  

  【释义】

  

  与族人和睦相处之外就是与邻居友好相处,邻居与我家隔墙而居,最应当相互亲近,彼此和好。假如凭着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对其欺凌压制,他即使当时忍气吞声,难道心里就不怀恨吗?时间久了万一有个急事也无法得到帮助,甚至还有可能结下深仇,不可化解。

  

  第十五章

  

  吾子孙但务耕读本业,且莫服役于衙门;但就实地生理,切莫奔利于江湖。衙门有刑法,江湖有风波,可畏哉!虽然,仕宦而舞文而行险,尤有甚于此者。

  

  【释义】

  

  我家子孙后代只要做好耕田读书的本业,千万不要在官府衙门当差;只要在当地老老实实过日子,千万不要奔走江湖逐利。衙门有刑法,江湖有风波,非常可怕啊!既便如此,但如果混迹于官场,想凭借腹中的一点学问就铤而走险的话,所带来的灾害还要可怕得多。

  

  

  第十六章

  

  世称清白之家,匪苟焉而可承者,谓其行己唯事乎布素,教家克尚乎俭约,而交游一本乎道义。凡声色货利、非礼之干,稍有玷于家声者,戒勿趋之;凡孝友廉节,当为之事,大有关于家声者,竞则从之。而长幼尊卑聚会时,又互相规诲,各求无忝于贤者之后,是为真清白耳。

  

  【释义】

  

  世人所说的清白之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承担这一名声的,必须行事朴实无华,教育约束家人崇尚简朴节约,与他人交往完全合乎道义。反是歌舞美色,不义之财,不合礼法的行为,总之凡是稍微有损于家族名声的事,都坚决不去做;凡是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清廉守节的事情,对家族的名声有好处,则抢着去做。全家老少在一起聚会时,又能做到相互规诫教导,各人都想着无愧于贤者后代的声名,这才是真正的清白之家。

  

  第十七章

  

  凡势焰熏灼,有时而尽,岂如守道务本者可常享荣盛哉?一团茅草之诗,三咏煞有深味。

  

  【释义】

  

  凡是威势显赫的家庭,都有衰败消亡的时候,哪能比得上那些坚守正道、致力于本业的家庭,可以长久繁盛,哪怕是状写茅草的闲诗,反复吟咏起来也是很有趣味的。

  

  第十八章

  

  凡人欲养身,先宜自息欲火;凡人欲保家,先宜自绝妄求。精神财帛,惜得一分,自有一分受用。视人犹己,亦宜为其珍惜,切不可尽人之力,尽人之情,令其不堪。到不堪处,出尔反尔,反损己之精力矣。有走不尽的路,有读不尽的书,有做不尽的事,总须量精力而为之,不可强所不能,自疲其精力。余少壮时多有不知循理事,多有不知惜身事,至今一思一悔恨。汝后人当自检自养,毋效我所为,至老而又自悔也。

  

  【释义】

  

  人们要想保养自身,就应当先抑制内心的欲望之火,要想保全家庭,就应当先丢弃非分的要求。精力和财富,节省一分,就会多留出一分供日后享用。对待他人,也应当像对待自己一样,也应当替他人珍惜节省,千万不要竭尽别人的力量和情份,令他人无法承受。当他人忍无可忍时,就会放弃当初的承诺,反过来又会损耗自己的精力。世上有走不完的路,有读不完的书,有做不完的事,必须根据自己的精力去做,不能勉强自己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使自己筋疲力尽。我年轻时不明白这个道理,经常做一些不顾惜自己身体的事情,至今想起来十分后悔。你们这些后辈应当自我反省,自我保养,不要效仿我的做法,以免到年纪大了才追悔莫及。

  

  

  第十九章

  

  讼非美事,即有横逆之加,须十分忍耐,莫轻举讼。到必不可已处,然后鸣之官司,然有从旁劝释者,即听其解已之可也。《讼卦》辞“中吉中凶”、“不克”等语,最宜三复,然究之作事谋始一语,则绝讼之本也。

  

  【释义】

  

  诉讼不是什么好事情。因此纵然有人蛮横不讲理,也应当尽量忍让,不要轻易提出诉讼。到了是在难以平息的时候,可以向官府提出控告,不过假如有人从旁劝解调停的时候,就应当听从其劝解,息事宁人。《易经·讼卦》中讲“中正吉祥、终究凶险”、“不把官司打到底”等,最应当反复温习。不过,如果做事情从一开始就谋划好,才是杜绝争讼的根本办法啊。

  

  第二十章

  

  凡有必不可已的事,即宜自身出,斯可以了得,躲不出,斯人视为懦,受欺受诈,不可胜言矣。且事亦终不结果,多费何益?语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可省已。

  

  【释义】

  

  凡是遇到一定难以了解的事情,就应当挺身而出,担当责任,这样才可以很快使事情了结。如果一味逃避,就会被人视为懦弱,那你所受到的欺辱讹诈,就会没完没了,而且事情还难以了断,就是花再多的钱财也无济于事。俗话说:这也怕、那也怕,还有什么不害怕的?应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吧。

  

0.0732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