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

董氏家规家训        

                              

                                  

  

  

去年3月,应叶自成老师的邀请,我荣幸参与了文化调研,并受命出任江西省调研组组长。我的调研选题是:

  1、陶瓷文化与工匠精神。

  2、古代村落保护与旅游扶贫。

  3、传统家训家规与道德约束。

  两年要完成三个选题的调研。

        去年春天,我与叶老师和鲁湘兄去了德兴海口镇和景德镇考察调研,走进江西第一进士乡,我为自己是董氏后裔感到高兴,更为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名扬四方、人才辈出感到自豪,在德兴董氏石碑前,在海口古樟树下,在董氏先辈遗址上,我在深思。

        过去的一年,我得空去了江西乐安的流坑、宜黄的二都、安徽泾县的中村,在董氏宗亲的帮助下,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对董氏家规家训的调研。今天,德兴海口董氏家规上了中纪委网站,但我却高兴不起来,还有两个选题没有完全,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不太够用,这次回乡休假,肯定没得自在。

  董克勤2017年7月18日于G301高铁上

  

去年三月,受中央部委委托,我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课题,我曾与王鲁湘、董克勤到德兴海口镇考察,对董氏家族人丁兴旺丶人才辈印象深刻,当时曾提出,能否请董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整理出来,以为后人提供一份传承的文化资料。没想到董氏家族还很认真,历经一年,经于将本丰富的董氏家族家规家训摆在了我的面前,让我很感动,也为董氏家族家规家训的传承感到高兴。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这需要家族成员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秉承优良的家风,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即便社会道德滑坡,也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家风积极向善,家庭成员品行纯正,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会和谐。家风正,民风纯,世风良,政风清,社会就能和谐发展,一切均会充满正能量。

          良好的家风形成与这个家族制定的家规家训不无关联,纵观中华各大姓氏,大凡名门望族均有家规家训。德兴市海口董氏也不例外。这里不仅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三江归一口”让董氏家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而且因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让董氏家族有着淳正的儒学家风,使海口董氏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成为名符其实的进士之乡。

          海口董氏自唐代始祖江西第一进士董申定居海口建村以来,经唐历宋一直鼎承汉代先祖董仲舒“尊儒重教”的思想,至宋代董鼎号深山先生便创建深山书院并制定出了已相当完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家规家训”各十条,这对董氏族人的影响很大,使海口董氏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自隋唐开科以来,海口董氏考中进士者便有174人。

          细看深山先生董鼎制定的“家规家训”各十条,不难看出家规正、家训严。

          说家规正,一是家规中倡导父母的言传身教要正,“为家长必正已以正家,故须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杂于其心,则已正而家正。”二是家规中教导子女的学习态度要正,“男子学业务出于正,凡诸庸下皆不可为也。”三是家规中倡导经商要纯正,“勿以水和米灰插盬,勿以油乱漆他物溷药饵,勿以大枰小斗轻出而重入。”四是家规中提倡为官要公正,“子孫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

          说家训严,则是家训中皆是违者众责众惩,或以不孝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都会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形成独特的家风,如《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林则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无不彰显了各具特色而又殊途同归的家风家教,并成为当今社会伦理建设、廉洁教育学习的典范和标本。德兴市海口董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家规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基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尽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然,我们倡导家规家训的传承,也要去其时代局限,与时俱进,与当代法治、道德政令结合,让家规家训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开出更灿烂的花朵。

  (叶自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外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董姓为江西大姓,海口与流坑这两个董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我都去考察过。其中海口是江西董姓始迁地,江西董姓一族由此蕃衍并播迁各地,可谓根深叶茂。海口董姓耕读传家,以儒学教育子弟,人才辈出,为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这种家族繁荣绵延昌盛,实赖其家规家训在修身齐家上发挥了培育基本人格和家风的重要作用,故其家族子弟才能奋发有为,以诚立身,以孝持家,以忠事国,以义待人,以敬处事,其人才的成长才能有一个良善的村族环境,才能有高于其他族姓的人才成功比例。这样的家族的家规家训,是值得向社会推广的。

  (王鲁湘  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纵横中国》总策划、《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国家画院研究员)

  

  

174名进士,这个家族的学霸们是怎样炼成的?

    炎炎夏日,煎熬着全国各地的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前不久刚落下帷幕,榜上有名的学霸们令人钦羡。自隋唐开科以来,江西德兴海口的董氏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多达174名,江西第一进士也出自董氏。我们在心里默默为海口董氏点赞的同时,不禁会想这个家族有什么打造学霸的秘诀呢?

  

    江西德兴海口,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体泉水、安徽乐安水在此汇聚,号称“三江归一口”,故而得名。据《德邑海口董氏支谱》记载,唐中后期,唐吏部侍郎董申迁居于海口。自董申起,海口尊儒崇学之风盛行,一度科第勃兴、人文鼎盛,据史料记载,董申是江西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董氏中进士者多达174人,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学而优则仕,董氏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又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之乡”。

  

历史上,海口董氏名响一时的人物主要有:唐贞元进士、官吏部侍郎董申,苏东坡的好友、官漕运使的董钺,写下南宋抗灾赈恤指南之书《救荒活民书》的董煟,继承朱子衣钵、创立介轩学派的董梦程等。名宦名臣,不一而足,是当之无愧的“衣冠望族、显宦之乡”。

1.苏东坡与海口董钺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德兴海口曾有一段友缘和诗情。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从京城被贬到黄州已近两年。这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门人来报,说有客到访。苏轼起身相迎,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董钺和他的家人。

          董钺,字毅夫,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官至夔州转运使,清约自俭,耿介不群,与同朝为官的苏轼成为至交好友。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末,在知谏院蔡卞(奸相蔡京之弟)以“举事乖谬,罔上不忠”的诬参下,董钺被免去官职。遭免后,董钺从任上携家归海口,途中特意过黄州看望当时降职谪居在此的好友苏轼。

          同是天涯沦落人,老友重聚,相见甚欢。言谈之间,苏轼发现,董钺和他妻子“丰睱自得”,一点也没有被贬的落寞。问及缘由,董钺指着他的新婚妻子柳氏,对苏轼说:“余娶妻三天便被罢免。免官本不戚戚,余上不负朝廷,下不负百姓,问心无愧。余最忧者柳氏,才嫁又还乡,恐难面对。然余未曾想,柳氏并无烦忧,愿与余共进退、同患难。有此贤妻,心有何不安!还乡后,更可上敬父母、近亲族邻矣!”一番话使苏轼“嗟叹之不足”,他赋词一首《满江红·忧喜相寻》相送——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满江红·忧喜相寻》全词主要围绕董、柳夫妻二人忧患与共的情缘展开,上片由董的“得罪削籍”一身轻,进入到致仕后的美好家庭生活,下片进一层写董钺与柳氏淡然面对人间烦恼的人生态度,赞扬了董氏夫妇的高尚情操。

          分别后不久,苏轼给董钺写了《致长官董侯尺牍》信,以表别后挂念。其中说道:“近者经由获见为幸。”友善之情,溢于言表。董钺收信后,也回信苏轼,除述说想念之情外,希望以后再相见叙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送长子苏迈赴德兴任职,特意来到海口探望董钺,不料董钺已经于一年前去世。苏轼万分悲痛,在海口哭拜了董钺墓并赋祭诗云:

  铁柱凌赠照豸冠,亲操八砦继韩坛;

  挫锋尚惜援兵寡,断首还提伪贼看。

  云奋有声应自鼓,马归无主更谁鞍;

  藕池不尽清泠水,夜夜含愁带月寒。

  

董钺为官多年,两袖清风,最富有的是满箱满笼的书籍。虽说日子过得清苦,但有书籍相伴,有诗词为乐,倒也过得悠然自得。

          子弟出入居处,必有相与交游之人。当择端庄之士,识达大体,尚廉耻、崇礼义者,庶几其过失相规,闻善则相告,而于吾行己接物之有益也。

  ——摘自董氏《家规十条》

          董钺谨遵家规祖训,洁身自好,对那些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官僚嫌恶痛恨,向来不和他们为伍。他择善而从,与苏轼交好,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2.南宋第一书《救荒活民书》

董煟,字季兴,号南隐,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董煟自小聪明机灵,特别喜欢读书,年纪稍长,便已满腹经纶。一次董煟拜谒朱熹,因董煟善悟儒家圣贤之学,朱子大为赞叹。

        董煟中进士后,历任应城(今湖北应城)、瑞安(今浙江瑞安)、辰溪(今湖南辰溪)县令。董煟为官一方,十分重视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也注重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赈济受灾之民。在任温州瑞安知县时,因发生蝗灾,当地出现连年饥荒。董煟积极抗灾救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荒赈恤之策,安定了一方。后来,他还根据自己在瑞安的救荒经验,整理编撰出一部《救荒活民书》。

《救荒活民书》五万余字,分为三卷,上卷是“考古以证今”,选录上古到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历代有关荒政和救荒的文献资料;中卷是“条陈今日救荒之策”,即提出救荒的具体办法;下卷是“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辑录宋朝各家对荒政的言行。

          董煟把书进献给朝廷,受到宁宗嘉赏:“尔忠惟报国,诚在爱民,为南宋第一书!”宁宗当即命令刻印刊行,分发全国郡县官员,成为南宋及后世抗灾赈恤的指南之书。在明朝,《救荒活民书》被程敏政编入《皇显文衡》,作为学子应举的考试内容。清朝时,该书又被收入四库全书,并称其“实有经济,与同时空谈性学者殊”,诏命翻印发行。

  救荒活民表选段

          臣久安田里,多历艰危,常怀拯世之心,妄意苏民之事。幸叨一第,忧居累年,人微无肯信其言,官小莫能行其志。爱摭古今救荒之义,定为州县活民之书……轻赋薄徭,以厚民财;发政施仁,以固邦本。一言之善,虽刍尧而不废;万世之策,与社稷以同休。

  字里行间,董煟的爱国爱民之心溢于言表。董煟从小受到家规祖训的严格要求,为官时也不忘初心。

          子孙仕宦,不拘职任、內外大小,皆当存心于忠君济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未有不保终者。——摘自董氏《家规十条》

  

  

3.继往开来的介轩学派

174名进士的背后,是董氏对儒学的尊崇、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这在董氏家规祖训中有不少体现:

  子弟幼小,且令诵习诗书,通晓文义。父兄之贤,当延明师以教,毋吝束修执见之礼。古人云: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诚哉,是言也。

  ——摘自董氏《家规十条》

        南宋时期,董氏族人承师朱子,父子相传,成为理学昌兴之乡,史册显名的有董铢、董梦程、董鼎、董琮、董真卿、董古山、董尚行等。

        董梦程,字万里,号介轩,史称“介轩先生”,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官至钦州(今广西境内)通判。董梦程的父亲董铢是朱熹高弟,梦程从小受教于父,后又从学于朱熹女婿黄勉斋,为朱子再传弟子,得理学真传。一生潜心学术,著有《诗》《书》二注、《毛诗训释》等。董梦程传承朱子学说,他开创的“介轩学派”对宋元学风影响颇大。其代表作有:《诗经通释》、《书经通释》、《大尔雅通释》等。此派规模不大,但其学说从研究“程朱理学”转为注重训诂之学,有继往开来的学术影响。

        介轩学派承袭了道学家的气节品德。尤袤曾概括道学家的品德:“临财不苟得,所谓廉介;安贫守道,所谓恬退;择言顾行,所谓践履;行己有耻,所谓名节。”这些品德在介轩学者身上有很好的体现。黄宗羲曾评价:“新安之学,自山屋一变而为风节,盖朱子平日刚毅之气凛不可犯,则知斯之为嫡传也。”(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刘媛)

  

江西德兴董氏:在家著孝顺之实 居官著忠良之绩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大文豪苏轼从京城被贬到黄州已近两年。这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门人来报,说有客到访。苏轼起身相迎,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从四川夔州转运使职上贬官回江西籍的董钺和他的家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老友重聚,相见甚欢。

          言谈之间,苏轼发现,董钺和他妻子“丰睱自得”,一点也没有被贬的落寞。问及缘由。董钺指着他的新婚妻子柳氏,对苏轼说:“余娶妻三天便被罢免。免官本不戚戚,余上不负朝廷,下不负百姓,问心无愧。余最忧者柳氏,才嫁又还乡,恐难面对。然余未曾想,柳氏并无烦忧,愿与余共进退、同患难。有此贤妻,心有何不安!还乡后,更可上敬父母、近亲族邻矣!”

          一番话使苏轼“嗟叹之不足”,他赋词一首《满江红·忧喜相寻》相送——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又过了两年,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苏轼送儿子到德兴。他没忘记好友董钺,来到了海口——董钺的家乡。到了海口,他才得知,董钺已经于一年前去世。伤心之余,苏轼游历了“千烟重镇”海口。江西浙江安徽三省之水在此汇成乐安河,于是才有了“海口”之名。这里不仅商业繁华,民风也十分淳朴,董氏是这里的望族。

          董钺先祖董申是唐贞元年间进士,据史料记载,他是江西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官至吏部侍郎。他在任期间,忠诚善良,政优绩显,受到朝廷和百姓一致好评。自董申起,海口尊儒崇学之风盛行,一度人文鼎盛。光董氏家族考中进士者就有174人,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从唐代至明清,董氏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

          董氏功名榜上,以忠良著称的,当数董申的第三个儿子董全祯。董全祯从小习武,多结交英雄豪杰,且秉性刚烈忠直,唐天佑二年(905年)中进士。唐朝末年,各地藩镇混战,王室将倾。纷争面前,董全祯忠主报国,矢志不移。他统领一部军马,驻守鄱阳要塞。天佑三年(906年),朱温起兵反唐,攻城略地,势不可挡。面对严峻形势,董全祯带领将士坚守阵地。朱温三次遣使诱降董全祯,对他许以高官厚禄,董全祯都不为所动。后因寡不敌众,自刎于鄱阳湖畔。

          纵观海口董氏家史,“居官而著忠良之绩”的不止董全祯、董钺两人。翻开董氏族谱,174名进士,500多名官员,“忠良”是他们身上的显著标志。1106年,董氏族人董浚中进士,后出任秘书少监。在秦桧专政面前,他刚正不阿,屡遭贬谪都挫败不了他研究治国之术的意志,最终把自己写的《兴治纲领》《中兴四议》《指掌图》《国用须知》四部著作组成的《辅宋集》呈报给朝廷,在史册留下芳名。1124年,董国度中进士,授任山东莱州主簿。4年后,金兵挥师南下,董国度被虏,宁死不降……

          是什么让海口董氏有持久的坚贞和过人的操守?我们在董氏族谱《家规十条》与《家训十条》里找到了答案。

        《家训十条》第一条开宗明义:“君子之道孝弟忠信而已,吾族自始祖乂公以来,代有显人不离斯道,若子若孙务以读书学问继述先志,其有居官而著忠良之绩、在家而著孝顺之实、超然出类者,并书其实行于以谱表扬之。”

        《家规十条》第一条则要求为人家长者,必须先正己而后正人、正家,“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杂于其心”。第二条:“学业务出于正”。什么是“正业”?“圣经贤传礼乐射御书数,此其正者。”有了这两“正”,便可以做到家训里说的“居官忠良,在家孝顺”了。

          具体而言,又何谓“忠良”?《家规十条》第七条作出了说明:“仕宦不拘职任内外大小皆当存心,忠君济民、廉以律身、仁以出治、恕以处事、宽以御众,而辅之以勤谨和缓、公正明决……”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许怀林:

        董氏在家规一开头就说家长必须遵守礼法,不仅家长要如此,当丈夫的、当兄长的、当父亲的,也都要先正己再正人,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怎么去要求约束别人呢?第二条就是讲当官的子孙,要忠君济民,想到国家、想到老百姓,它一共提了7个方面、28个字,这是董氏族人自己定的官箴,也即当官者应该遵守的规矩。

        1193年,董氏族人董煟中进士,其后任温州瑞安知县。当时因发生蝗灾,瑞安出现连年饥荒。董煟一上任便积极组织抗灾救荒,妥善安置来往灾民。他马不停蹄地四处巡查,在敦促各乡各村捕蝗救灾的同时,亲临实地调查研究。当他看到一碗豌豆没有被蝗虫啃食时,他忽然受到启发,原来蝗虫是不吃豌豆的。回到县里,他当即联合乡绅紧急收购豌豆种子,免费发给灾民种植。第二年,瑞安县豌豆空前丰收,灾情得到缓解。后来董煟总结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荒活民办法,并据此整理编撰出一部《救荒活民书》,“条陈今日救荒之策”。他把书呈报给朝廷,受到皇上嘉赏,并被下诏刻印刊行,分发全国郡县官员,成了南宋及后世抗灾赈恤的指南之书。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许怀林:

        为国家着想,为老百姓着想,董煟当官的时候全力以赴搞救灾,搞完了当地的救灾,然后编写《救荒活民书》,交给朝廷。这本书流传很久,一直到500多年过去了,清朝编《四库全书》时还把董煟这本书编进去。董煟这种忠君济民的精神,也为后来700年的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

        到了清代,董煟的后代董维城对先祖敬佩有加,把《家规十条》《家训十条》和《救荒活民书》放在桌案前,时常温习。1771年,董维城中进士,到四川资阳任县令。资阳正闹饥荒,董维城用俸禄在县衙门前办起粥场,一天两次为灾民供应粥食。乡绅们见此,纷纷效仿,救活了很多饥民。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海口董氏出外为官则尽心尽力、广济天下,退居在家则俭以养德、淡泊名利。

        正因为如此,才有苏轼对董钺的赞颂,才有董维城后面的故事——他战胜了资阳县的饥荒后,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当他准备启程时,才发现身边没有一文钱,多亏四川按察使缪其吉资助,他才得以成行。董维城在家为父亲守孝3年后,母亲也渐渐老了,他又作出决定:不去朝中补任,“在家而著孝顺之实”了!

        漫长的历史中,总有一些脚印留在了岁月的年轮里,总有一些金子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光。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就是留给后人善德文化的样本,它标注着为官居家境界的高度,代表着勤俭节约的自律、内外兼修的操守和公而忘私的无我。对君忠、对民良、对亲孝、对邻顺,“忠、良、孝、顺”四个字,镌刻在海口董氏的血脉里,是海口董氏绵延不绝的动力。

  

0.1148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