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故居

【史话】古城拾遗——暖泉董氏故居                                        

  

  

  董氏故居位于盖州市暖泉镇龙王庙村,现为董氏家族后人董恩阳所有。该民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清代中晚期两位闻名辽东的满洲八旗将领——依勒通阿、德克精额的故居。

  依勒通阿,汉名董永杰;德克精额,汉名董连环,他们分别是暖泉董氏家族“永、连”字辈的先祖,更是亲叔侄关系。之所以以满名称呼,是因为他们参军征战时曾立有卓越战功,受到清帝嘉奖,得以御赐满名,入满洲正黄旗。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盖平县志·职官志》载:“依勒通阿,字东明,籍隶汉军正黄旗。清道光间历充旗差,曾任奉天右翼汉军协领,及署理盖平、辽阳等处城守尉,金州协领。”“德克精额,字俊卿,籍隶汉军正黄旗。清道光间曾任盛京厢白旗佐领,历署岫岩、复州城守尉,牛庄、熊岳等处防守尉,熊岳副都统。”

  协领,清代各省驻防将军属官,为驻防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其驻防旗一旗之军政诸务;城守尉,清代八旗驻防武官,正三品,负责一处重要府州及军事要地防卫,归驻防将军或副都统管辖;防守尉,驻防八旗武官,正四品,职责与城守尉相同,只是所驻防的是一般性的城池;副都统,清代八旗高级武官,正二品,协助驻防将军分管一个大区域的军政事务。

  依勒通阿官至正三品,德克精额官至正二品,叔侄皆为朝廷高级武官,足以让董氏一门成为当时的显赫家族了。依勒通阿发迹后,花费巨资将故乡老宅在原址上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董宅气势恢宏、工艺精良,成为当时盖平县最气派的私人宅院之一,董宅在当时亦被当地人称为“大老爷府”。

  历经19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董氏故居仅存正房。好在董氏后人世代在此居住,宅院整体原貌通过老人回忆便可基本重现。

  董氏故居原为四合院,坐北朝南,由正房、东西偏房、门房、影壁墙组成。原建筑群规模宏大、规划整齐、庭院宽阔,南北长约50米、东西长约25米,占地面积约为1250平方米。正房原为大木架硬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东西厢房各面阔五间,与正房类似,但规模及规格稍低。门房面阔七间,为大木架硬山式建筑,中间为门洞,原有两扇对开的朱漆金钉大门,门下东西两侧有石鼓,东西山墙上镌刻并绘制吉祥图案,门前有上(下)马石。门洞东西各为三间门房,据董氏老辈人传说,德克精额在外做官,每年只在清明及春节时回乡祭祖,每次回来都只住门房,毫无官架及尊卑之分。门房正南为一堵刻有“圣旨”二字的硬山式影壁墙,据说,旧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以示恭敬。

  民国时期,由于董家分家盖房,原正房东侧两间被拆,改为五间,屋顶改为囤顶。上世纪六十年代,东西厢房、门房、影壁墙,连同两张圣旨及依勒通阿画像等悉数被毁。如今的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东西长约16米,南北长约7米。房屋主体为青砖砌筑,山墙为青石砌筑,6根檐柱、6根金柱,木质古式门窗。东二间开正门,西一间开偏门,正门为6扇镂空雕花“寿”字木门,窗为佛教八宝中的“盘长”造型木窗。窗下坎墙墙面为砖砌菱形及多边形图案。墙下放置一块原建筑两端檐下的青石墀头,上刻一只手举圣旨的猴子骑着骏马在星月及祥云笼罩下疾驰的画面(寓意“马上封侯”),该画面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令人惊叹。正房室内布局有序,地面为青砖铺设,建筑构件及装饰陈设皆为原始实木,做工精细美观。正屋为奉祀祖先的明堂,正北上方悬空设置一座供奉祖先的神龛,龛下为6扇木门通向房后。明堂东、西为房主及家庭成员居住的房间,东西门斗上绘有两幅精美的《三国演义》故事版画——《古城会》《回荆州》。西屋为主要房间,房间南侧为一整铺火炕,火炕中间一扇木质“画门”与地上镂空雕花棂格形成一体,将房间隔为里外两屋,屋内装饰摆设皆是原滋原味的清代“老物件”,里外屋门斗上分别雕刻有“吉祥有余(鱼)”“ 四面来福(蝠)”吉祥图案。西端为厨房。正房室内外总体上保持了清代原始风貌,虽然看上去被岁月侵蚀略显沧桑破旧,但若静下心仔细品赏,其浓厚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回味无穷。

  

  董氏故居建筑规模和精湛工艺都保持相对完整,配有珍贵的彩绘版画和精雕木工更有其独特之处,在东北地区非常少见,加之是依勒通阿、德克精额两位八旗将领的故居,更加突显出其重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自2016年以来,先后吸引了营盖两市历史研究者、文物工作者,沈阳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古建筑学师生等前来参观考察。2017年,在市文物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董氏故居已申报第五批营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0.1128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