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根问祖、联谊联宗、修谱序谱时,很多族人常常因祖根族源问题而陷入困惑,甚至有的家族本来祖宗流传下来有族谱,而且在谱序中将祖根族源交待得清清楚楚,更有修谱者为避免后世发生争议,对一些关于家族根源的误传专一进行了驳正,即便如此,还会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使部分族人不相信祖宗的话,而去相信一些毫无根据的传言,在家族内部引起争议,从而影响族人团结。我想,在祖根族源认定上,是有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的。总的原则是,尊重祖宗遗愿,尊重祖宗遗训,不做违背祖宗遗训的不肖子孙;尊重大多数族人意愿,不要为了标新立异,和大多数族人对立。如果大多数族人都认为族谱的记载在某一点上有问题,也要经过详细考证,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经过绝大多数族人的认同,再进行纠正。要做到这一点,深入研究祖谱是关键,不要像有的人一样,连祖谱的序和相关记载都标点得乱七八糟的,连一些最常见、最通俗的地名都搞不清楚,胡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解释,还要妄论祖根和族源,这不是遗羞祖宗吗?对什么问题不懂得不丢人,不懂得胡言乱语才丢人。康氏祖先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族谱,像湖南新化南八公支系的《康氏族谱》,湖北蕲春康茂才家族《康氏族谱》,江西泰和、奉新、印溪等地的《康氏族谱》,匡改康系的《晋阳泰和合修康氏族谱》,湖南梅山温塘镇《康氏族谱》,山东临沂《康氏族谱》,辽宁凤城《赫舍里氏康氏族谱》,四川安岳《康氏族谱》,福建永春《康氏族谱》等等。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天下康氏族谱的收集收藏,在各地族人的鼎力支持下,研究会成了天下康氏宗谱最大的收藏地,我们对这些珍贵的族谱,无法一一列举。大多数的族谱,都有谱序和相关记述,保留了祖根族源的珍贵资料,我们完全不用舍近求远,只要把谱序和谱中相关内容读懂就可以了。谱序中有一丁点儿不懂的地方,就要查找资料,或求教别人,避免造成误读误解。追寻族源时,在具体方法上,一是和同源的族谱系联、对比,如南八公支系,族大人众,留下的家谱又多,如湖南新化谱,是古谱,族众完全可以对一至八修谱序组织讨论,只要读通谱序,族源就一清二楚,因为一至八修谱不但系统回答了族源问题,而且对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纠正和清除,对要清除和纠正的问题,后面的谱序中就没有再提,说明祖上当时对问题已形成共识,做出过结论。二是注意家谱文字中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词语,如涉及《康诰》、《酒诰》、《梓材》、“沬之邦”、“沬邦”、“沬之乡”、“沬乡”、“妹土”、“沬土”、“沬邑”、“沬地”、“淇水”、“淇澳”、“箓竹”、“卫风”、“淇卫”等字眼的,这些字眼最早出现在《尚书》、《诗经》、《左传》等古代典籍及其注疏之中,是述说康叔和卫国事迹的,族谱中用这些字眼的,必是康叔的后代,因为别的支派不会张冠李戴,在族谱中使用这些具有鲜明标志性的字词。三是寻找发掘新的资料,因为家族的有些记载常常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四是研究自己的郡望和堂号。因为郡望和堂号,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清代大儒孙星衍在《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序》中就强调指出:“姓氏与郡望相属,乃知宗派所出。”“相属”意思是互相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郡望、堂号与祖根族源是密不可分的,考查郡望和堂号,可以知道自己的宗派出自哪里。
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望”指望族,指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贵族,是累世显贵为人所仰望的家族。最初,郡望指一郡之中的望族。这些家族累世聚族而居,人口众多,代代不乏仕宦之人,地位显赫,门第高贵,为世人仰慕、敬重。经过不断发展演变之后,郡望有了新的含义,它用来指一个家族的发祥地和根源地。百家姓中常见的大姓,都有自己的郡望,康姓当然也不例外。
古代一个人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郡望呢?因为郡望对于一个家族,一个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郡望显示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影响到他的仕途、婚姻、人脉关系、交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比如男女婚姻上,世家大族即使没落了,也不会与庶族通婚。由上可以看出,郡望对一个人、一个家族的重要性。隋唐以后,国家铨选人才的政策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用科举考试代替了征辟、察举等方法,但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并未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郡望的功能逐渐在发生变化,它慢慢变成了姓氏和家族的标志之一。人们通过郡望来寻根问祖,联宗认亲,因为同一姓氏中郡望相同的人,家族的发祥地、发祥原因、发祥始祖必然是相同的。与郡望相联系的还有堂号,堂号也是寻祖根探族源的重要标志。
康氏作为中华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京兆、会稽、东平、华山、晋阳五大郡望,这五大郡望就代表古代康氏的五大宗支。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八:“康氏,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前燕有康遷,官归义侯。(刘)宋有康谧,梁有康说。望出会稽、东平、京兆。宋朝登科有康戬 、康亚之,为盛族。”华山郡望是来自康居国、康国康氏的郡望,晋阳郡望是匡改康康氏的郡望。华夏康氏大家庭中还有一些宗支没有自己的郡望,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比如来自满族、蒙古族的康氏,因为改姓很晚,当时已经不流行郡望,但他们的发祥地非常清楚,仍然是有迹可寻的。
京兆郡亦称京兆,实际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是古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唐以后,长安不再是国都,但仍是西部的政治中心,被多个王朝定为陪都。习惯上,京兆指京都及其附近地区。
前面已提到,以京兆为郡望的康姓,是康叔封的后代。康姓京兆郡望来源比较复杂。一是康叔后代有康季,周代就生活在关中。康季地位显赫,有青铜重器康季鼒及其铭文为证。一是卫武公仲子翿居关中,后蕃衍为望族,子孙以京兆为郡望。自明代始,其子孙迁居山东、河北,也逐渐在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繁衍播迁,形成了康氏一大支系。另有康叔五十七世孙康显,隋文帝时官弘农上洛令。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平陈统一全国,康显由河南迁金陵乌衣巷。其十一代孙有名国辅、国弼者,国辅,行八十评事;弟国弼,行九十评事。国辅生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九月十五日,配金陵司马氏,讳二十五娘。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壬子,即后周广顺二年,司马氏一产三男,有司异闻,进人瑞表。长曰子文,尚南唐公主;次子忠、次子信,亦各择配宗室侯伯女。以征伐功,封子文京兆郡男正将军,子忠京兆郡男副将军,子信京兆郡男参将军,并旌表门闾,追封三代。南唐亡,三将军不肯仕宋,遂奉母南迁,居吉州之泰和。国弼亦有一子曰子行,仕南唐为谭州司户,转白下邑宰。南唐亡后,亦迁泰和。迁居泰和后,子文居铜庄,子忠居横乾,子信居古瑞山,子行居义禾。另有同族子弟国器、国用、国相、国赞等也分居江西各地,后代绵延,冠冕不绝。子孙亦以京兆为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