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康氏“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浅析
辽宁抚顺康庆山
2016.04.10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王鹤鸣
 以本人对王鹤鸣研究员《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文中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浅显理解,严格的说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在含以上是有所区别的,“中华儿女”的含义更为广泛,既包括了域内既有纯正汉人血统的炎黄子孙;又包括古今非汉人血统“四夷”的后裔,也包括现代少数民族中持有本民族特色的名字,还包括取汉姓、汉名者;“炎黄子孙”只包括与炎帝、黄帝相关的姓氏。分别讨论如下:
一、中华儿女
“中华儿女”是一种泛称。除中华大地数千年养育的“汉人”外,还特指中原周边的“四夷”,其先祖本无汉人血统,但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经长期的民族融合经汉化而形成“新的汉人”,再后来无论从体态容貌和文化上就与血统纯正的“汉人”无法区别了;除此,也包括近代少数民族取汉姓、汉名者。粟特裔康氏就是没有纯正汉人血统,以康为姓的“汉化的汉人”群体。粟特裔康氏以康为姓的记载见于《梁书·卷十八康绚传》:
康绚 ,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
我粟特裔康氏正是自公元前21年由康居国来华的康乘起,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又有不同批次、不同时间由康居国、康国所在的粟特地区来的粟特康氏,经“汉化”形成新的“汉人”。在21世纪的今天,粟特裔康氏和其它纯正汉人姓氏比较已经无法分辨他们与纯正的“汉人”有什么不同。然而在粟特裔康氏汉化之初,这种“汉人”与中华大地本土原有的“炎黄子孙”汉人的区别在于“文化”。如东晋时期的高僧康僧渊,出生地虽为长安,还保留一个混血儿的“高鼻深目”体态特征而引起别人的好奇,与琅瑘王茂弘的一段对话,被时人称为“名答”。
《高僧传卷第四 晋豫章山康僧渊》的原文:
康僧渊。本西域人。生于长安。貌虽梵人语实中国。容止详正志业弘深。诵放光道行二波若。即大小品也。晋成之世。与康法畅支敏度等俱过江。畅亦有才思善为往复。着人物始义论等。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庾元规谓畅曰。此麈尾何以常在。畅曰。廉者不取贪者不与。故得常在也。敏度亦聪哲有誉。着译经录今行于世。渊虽德愈畅度而别以清约自处。常乞丐自资人未之识。后因分卫之次遇陈郡殷浩。浩始问佛经深远之理。却辩俗书性情之义。自昼之昏浩不能屈。由是改观。琅瑘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戏之。渊曰。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时人以为名答。后于豫章山立寺。去邑数十里带江傍岭林竹郁茂。名僧胜达响附成群。以常持心梵经空理幽远故。偏加讲说。尚学之徒往还填委。后卒于寺焉。
 遗憾的是,迄今粟特裔康氏没有自己“世系完整的族谱”,在唐代的墓志铭碑刻、神道碑铭中世系记录最多的是《康希铣神道碑铭》,自东汉末年的东郡太守康超,下至唐朝唐代宗大历年间康希铣的孙辈康真弼、康辅旻、康曙、康僐、康渭、康纬纶绵延近20代,550余年。如果谁能找到康希铣家族下延的线索,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何谓佛家所说的功德无量,大家再熟习不过的是“救人一命胜找七级浮屠”; 梁武帝和达摩的那段关于功德对话,在《续高僧传》菩提达摩是没有记载的:
 《续高僧传》卷一六《菩提达摩传》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咨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着。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
 演绎成传说的故事之后就成为了《梁武帝与达摩祖师》
普通元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来华。九月廿一日到达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迎礼,表奏京师,武帝遣使往迎。次年十月一日到达建康,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尊者道:“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武帝与昭明太子等都是持论二谛的:立真谛以明非有,立俗谛以明非无。所以尊者用“廓然无圣”一句回答武帝,武帝错会祖意,对于“廓然无圣”却作人我见解,再问:“对朕者谁?”尊者道:“不识。”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处,因他们彼此说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离开江南,一苇渡江至魏。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

  

0.0679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