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记载有四。据本人考证,实有七或八,其中一支的渊源还不清楚。
1.虞国上大夫宫之奇之后裔,系出姬氏;
2.南宫氏之后裔,亦系出姬氏;
3.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为氏;
4.龚氏有的改为宫氏;
5.满族恭嘉氏,改为宫氏;
6.回族、蒙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7.江苏陵关有宫氏,已知不是宫之奇的后裔,尚不知其渊源。
宫之奇原姓姬,是(tong音同)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国君的族人,被晋灭,他离奔虞(今山西平陆县),将字去右耳(邑),表示离开故国,改姓宫,任虞国上大夫。宫之奇谏假道的事迹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至理名言,广为流传。宫氏族谱证实,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南宫氏的渊源有二:
1.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子,是南宫括之后。南宫括姓姬,是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纣时的一位贤臣,在武王灭纣之后,他曾奉命散鹿台之财,发距桥之粟,以赈贫乏。
2.周公旦之子伯禽封鲁,鲁桓公之后裔、鲁大夫孟僖子之子仲孙阅,字子容,因食邑南宫,故称南宫氏。他就是南宫敬叔,是孔子的贤弟子,以智自将,世称不废,世浊不污,孔子在赏识他的聪明清白之余,还把侄女许配给他为妻。两支南宫氏,都是黄帝姬姓的后裔。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南,有的改姓宫。河北省南宫县有源自南宫氏的宫姓。
《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宫姓有以官职为姓的。早在周朝时,朝廷设有负责宫廷建筑修缮、安全保卫、清洁卫生等事的官员,其官职世代相袭,他的后裔便以“宫人”的官名为姓,而姓了宫。依据当时同宗主管内政,外姓主管征战的思维和习俗而论,“宫人”应是姬姓的一支。
龚氏为共氏所改,渊源有四:三支系出姬氏,一支系出姜氏。西周末年,王族姬和,封于共(今河南省卫辉市),其子孙以共为氏;晋惠公追加其兄申生谥号共君,申生的子孙以谥号为氏;郑国姬氏共叔段,其子孙以共为氏。炎帝裔孙共工之子句龙,把“共”和“龙”合在一起,以龚为氏。西汉初期,共氏避难改为龚氏。此后,大部分共氏子孙改为龚氏。已知安徽省阜阳、太和、涡阳、亳县一带,有一支源自龚氏的宫氏。
恭嘉氏,是满族的后裔。满人入关建立清朝后,恭嘉氏改姓宫。《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官修,记载着满洲各氏族的源流世系、最初住地和归附年月,是研究明末清初东北民族分布以及满族来源的重要参考资料,其渊源则不清楚。山东省济南市,有源自回族的宫氏。辽宁省朝阳市,有源自蒙族的宫氏。他们的渊源,尚不清楚。《泰州宫氏族谱》中,提到江苏陵关有一支宫姓不是宫之奇的后裔,但没有说明此支宫姓的渊源。
宫氏族谱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宫氏族谱有四,现综合有关资料,已知有东莱、东光、泰州、怀远、繁峙、神池、宁武、户县、栖霞等九部宫氏谱书。
(一)山东省《东莱宫氏族谱》,共十集,内分四卷。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宫间忠始修;清乾隆十七、十八年(1752年、1753年)和同治九年(1870年),宫昌元、宫珂耀、宫培琮续修;清光绪二十七年至民国十六年(1901~1927年),宫德馨、宫树芳、宫春贞重修。收藏于山东省烟台市图书馆,四卷现存三卷。此族谱奉宫熙儒为不夜(今山东省文登市)宫氏之鼻祖。宫熙儒曾任五代后周元州防御使,后周禅位于宋,他即解除印绶,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的柳林村。族谱中则以徙居莱阳县濯村宫福之父宫天授为第一世。宫天授为宫熙儒的七世孙。这部谱书,在现有的宫氏族谱中,其修谱时间最早,记述时间最早。
(二)河北省《东光宫氏族谱》,共四册,清光绪二年(1876年),宫龙阁、宫毓椿始修;1934年,宫方舟、宫心豫重修。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分馆。此族谱记述了明永乐二年(1404年),山东省即墨县人宫友贤,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徙居河北省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考察《东莱宫氏族谱》,东光宫氏,应是东莱宫氏之一支。
(三)江苏省《泰州宫氏族谱》,共三部,不分卷,两部为手抄本,一部为木刻本,内容大致相同。手抄本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宫继兰始修;清乾隆五十年、五十七年(1785年、1792年),宫增祜、宫百颐续修。前者为普通手抄本,后者为朱丝栏手抄本,而且实为江苏省《泰州宫氏族谱》,却被人误注为河北省《静海宫氏族谱》;这就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宫氏族谱有四,实际有三的原因。木刻本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宫本昂等重修。此族谱记述了明初孝廉宫达智,由河南徙居河北省静海县,在出任江苏省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的情况。
(四)安徽省《怀远宫氏族谱》,一册,木刻本,清康熙末年,宫宪章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四十六年(1772年、1781年),清嘉庆十九年、道光四年(1814年、1824年),宫兆麟、宫榛续修;清光绪二十年、二十七年(1894年、1901年),宫尔铎重修。此族谱记述了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宫宽随父母自江苏省句容县徙居安徽省怀远县康家桥(今隶属凤阳县)之南岗的情况。
(五)山西有《繁峙宫氏族谱》、《神池宫氏宗谱》和《宁武宫氏谱记》。《繁峙宫氏族谱》修过数次,一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宫崔修;二为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八年(1847年、1848年),宫筱亭续修;三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宫耀宿、宫荫枫续修;四为1954年至1955年宫荫楠、宫以炳等人重修。据神池嘉庆十五年(1810年)《文元府君墓记》和咸丰二年(1852年)《神池宫氏族谱》记载,山西宫氏始祖宫德是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屡立战功,一路擢升,由勇士小旗,升为勇士百户;建文四年(1402年)升任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卫指挥使;永乐八年(1410年)升任统辖若干卫的河南都司指挥佥事;宣德三年(1428年)元月,征克定州(今云南省武定、禄功、元谋等县)有功,升任山西都指挥使,任职十一年,曾在雁门关指挥过战斗。宫德戎马一生,封从二品镇国将军(见《宁武宫氏谱记》),因“从龙忠勇,勤王北征,袭封五世”(见《繁峙宫氏族谱》)。从元至正十五年凤阳起义,至明正统四年(1439年)太原解甲,他的军旅生涯,长达84年之久。他因任职山西而徙居山西,其后裔散居于神池、宁武、代州、灵丘、繁峙等地,为山西省宫姓的始祖。
(六)陕西省旬邑县张洪镇府池村,全村都姓宫。户县蒋村镇宫家堡亦是宫姓聚居的村庄,该村有人称家中收藏着宫氏族谱,但从未出示于他人。根据《泰州宫氏族谱》记载,此两支宫氏应为周朝“宫人”以官为氏的宫姓后裔。
经反复调查研究,宫之奇的渊源,从黄帝到虞仲,世系脉络十分清楚。宫之奇是虞仲的后裔,但他是虞仲的几世孙,他父祖的名字,他离虞奔曹是否到达曹国,都没有查到资料。宫之奇的祖籍是山西省平陆县,先居住于国上宫里,后居住于虞国辛宫里。据唐《元和姓纂》,宫姓望出太原。但在宫之奇之后,上述族谱之前,宫氏的世系脉络和籍贯变迁,都未见到详细的文字记载。泰州族谱简要记述着,宫氏从山西发展到古卫国(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而后又向各地发展。东莱宫氏鼻祖宫熙儒任职后周,其祖籍应在中原。泰州宫氏始祖宫达智,从河南迁河北静海,又迁江苏泰州。据包头市宫君平提供的资料,河北省高阳县的宫姓,其祖籍源自河南省,他的祖父宫雅范为清朝御医,居住北京,为逃避伴君如伴虎的生活,而徙居包头市。这些都可以算作宫氏从山西发展到古卫国而后向其他地方发展的佐证。
东光族谱序言中,宫氏住地一目了然;泰州族谱,对宫氏的分布亦记载较详。东莱族谱中有文登、莱阳、即墨、蓬莱四种宫姓命名定式,对到东北谋生的宫姓后裔,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仅参加修谱者就有:辽宁省复州(瓦房店)、东山石硼子沟,庄河县西北天、通聚屯;吉林省海龙(梅河口)三八石、五八石,通化县十道沟、青沟子等处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