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举行的祭祀典礼上,参祭人员齐声同唱《大同颂》。 资料图片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柳诒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P263),自古以来,“六经之道,帝王世守之,君臣父子所谓不胥为夷者,皆夫子之赐”,这一特殊地位恩及其子孙后代,作为“至圣苗裔”的孔子后裔受到历代政府的各种优待和士绅民众的爱戴敬仰,孔氏南宗享有宗子封爵、恩例授官以及赐田、免差徭等特权。
但“孔洙让爵”这一重大事件,却改变了孔氏南宗的历史命运。1282年秋,元世祖经查访得知:“孔子子孙在衢州者,乃其宗子。”于是,诏命在衢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赴京觐见,令其回曲阜奉祀。孔洙以先祖庐墓在衢,且已在衢建立家庙的理由,情愿将“衍圣公”的爵位让于曲阜宗弟孔治。这一让就是224年,虽然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南宗复爵了,但“五经博士”的待遇依然较北宗的“衍圣公”低很多。
然而,孔氏南宗并未因之而心怀不满,相反却以平民化的心态融入到社会体系之中。此后的孔氏南宗,虽处于平民地位,但依然不忘初心,时刻铭记圣裔身份,衍圣弘道。在本期《人文智库》主讲人吴锡标看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由庙堂走向民间的孔氏南宗
孔洙作为德让的典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其子孔楷是南宗后人中心系家国的代表人物,在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斗争中献出了生命。孔克仁、孔克进、孔克准等人,品行高尚、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政绩突出,其中孔克准的“秉礼而蹈义”“奉职尤尽诚”更是深得时人赞许。孔公俊(孔洙之孙)强调为政者只有教养有法,才能得到百姓敬重。他一方面倡导教育与教化并重,一方面做到轻徭薄赋、爱民如子,“轻徭薄赋,爱重民力”是对孔子“使民以时”思想的继承发扬;“大修学宫,俾摄学事”则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
失去爵位的孔氏南宗,逐渐实现由庙堂走向民间。首先是积极参与官方教育,孔子第53世孙中,孔洙被元世祖授以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孔涛曾任宁国路儒学录、溧阳州儒学教授,孔涓、孔瀛、孔洵、孔源、孔灏分别任建德路学正、昌国州学正、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常山儒学、嘉定州教授、宁国路学正。
其次是推动江南书院建设与发展。孔演于大德间任柯山书院山长,孔思俊在福建创办大同书院,孔克英任丹阳书院山长,孔克安、孔克原、孔克谦等分别出任白水书院、屏山书院和祁庵书院山长等,此外还出资创建和经营书院,其中以贤溪书院和万松书院为典型。
最后是促进族学的近代化转型和发展。孔子第73世孙孔庆仪“慨旧学之不足以图存也,力与维新”,于1903年倡导建立孔氏中学校,后于1910年、1912年改为两等小学堂、孔氏完全小学,促进了衢州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四是以化民成俗以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圣孙”的特殊身份使孔氏南宗在民众心目中成为拂之不去的精神依托,此所谓“见圣孙如见圣祖”。
孔氏南宗崇尚伦理、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使以衢州为中心的区域人文环境得以优化,“自阙里而外,远接洙泗之泽,以辉映于邻封者,惟衢为最”,“三衢人士德日崇,业日广,以伦理为镃基,以廉节为砥柱,以诗书为户牖,以政教礼乐为丹雘,穷则追箪瓢沂浴之风,达则树伊周吕召之业”。孔氏南宗众多未出仕者,体现出乐善好施、慷慨好义的情怀,孔子第65世孙孔衍鸾“忠义之念甚笃”,在动乱之际,“率乡勇捍卫左右,乡曲恃以无恐”;第67世孙孔毓周“御寇患立功”,具有“文韬武略,可以捍患,可以安民”的才干,被五经博士孔毓垣赞为“南宗之伟望”;第67世孙孔毓云“重然诺,恶背约,见人有难力为排之,见人有善乐为道之”。
所有这些,对促进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孔氏南宗文化的时代精神
处于平民地位的孔氏南宗,时刻铭记“圣裔”之身份,以衍圣弘道为己任,以平民之地位,行平民之凡事,履圣裔之职责,从中所体现的坚守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才并育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传承创新家学传统的自觉意识和大众意识,对现实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从孔氏南宗文化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是何为坚守精神与社会责任。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每个个体,必须时刻思考“我是谁”“为了谁”等问题。对此,平民化时期的孔氏南宗对在乡者“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以守家法”,对入官者“学圣人之学,心圣朝之心,以自振厉”的要求,为当今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南宗后裔始终坚持,作为圣人之后,既然承“先圣余泽”,就不得“负圣祖之教”,更不得负众人之望。“其先愈大,人望之愈深”,即使做得比别人好,仍会被认为“未若其祖”;一旦做得不好,则会遭到全社会的非议,所谓“一有遗失,则人群指而议之,以为不肖人矣”。孔克良赴京前与林弼的告别词“某籍得列学官,今当典教一郡,恒恐弗称,以负圣祖之教”,集中表达了孔子后裔战战兢兢、身体力行的心声,从中折射出孔氏南宗的坚守担当与社会责任,这也正是孔氏南宗“诗礼相承,贤才辈出”“历二十余世,均足为乡邦弁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
其次,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同样可以从孔氏南宗文化中找到有益的参考答案。目前,学者深居象牙塔,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脱离大众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学术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普遍较低。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工作远未提到应有高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低俗文化占领大众市场提供了基础。
平民化时期的孔氏南宗,通过各种形式努力传承和创新儒家学说,从中体现的文化自觉意识为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提供了有益思路。无论处于何种身份,孔氏南宗后裔恪守本分、身体力行,南宗族人始终秉承家学,精心研读典籍,继承、创新和发展儒家思想。其中,孔思模、孔克准、孔克仁、孔克表、孔克英等学识渊博,均对经史见解独到,又注重实学。孔贞时强调学术与事功的辩证统一,认为“事者学之实用,学者事之实体”,体现出经世致用的特点。孔氏南宗后人的努力使“先师孔子之道倡行于家族,统布于四海,垂及万世”。
同时,作为“仲尼家”和“东南阙里”的孔氏南宗家庙,“为南邦人士心中所向往”,衢州因而吸引了周边广大学者前来拜谒圣庙和讲学传道,“数百年来,东南之士不克重趼,裹粮以登洙泗之堂者,俎豆羹墙于焉是寄”,以致于“士风一变,翕然崇实而黜浮,号称邹鲁”。孔氏南宗与社会各界对儒家学说的传承弘扬,汇成一股文化洪流,折射出儒学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展示了儒家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并与民间逐渐融合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