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繁衍

  

  

  邹氏一族在中国大陆名列宋版《百家姓》第三十五位,在新百家姓中排行列第六十七位。 

  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

  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朝时期,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今陕西中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南部和宁夏)。 

  西晋时期,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 

  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朝初期,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唐德宗贞元末年(公元805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闽北邵武等县。 

  北宋时期,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说明北宋时期已有邹氏族人居于广东地区。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于闽、粤大地,后扩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平县、台湾省台北县等地。 

  现在侨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两地迁去的。 

  

  由上可知,邹姓的发祥地应以今山东邹县为主源。邹为楚灭后,邹姓开始向河北一带迁衍,后逐渐称盛于范阳一带。古时的范阳,即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州一带。西汉以后,邹姓的一支自河北范阳迁居河南邹坊,成一大聚落。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烽火连天,称盛于古时范阳一带的邹姓,首当其冲身受其害,他们也同北方其他士族一起,避祸南迁于江、浙一带,后又散居于闽粤一带。唐代是邹姓南徙最频繁的时期。唐初,有府兵队正邹牛客,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定居。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自安徽当涂迁江西南昌新吴驾山,其后不久,为避黄巢之乱,邹垣又举家迁闽,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唐末,有光州固始人邹磐、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其中邹勇夫曾镇守归化镇(在今福建省泰宁县),其子邹相遂家于当地。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处,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县)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并有迁居广东之梅州、揭阳、广西之平乐者。宋代以后,今福建之泰宁,邹姓更是族大人众,是当地名望地位较高的家族。此际,邹姓在南方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已广泛分布于今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邹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明清之际,邹姓已广播于江南广大地区,并有闽粤之邹姓渡海赴台,进而飘洋过海,远播海外者。如今,邹姓在全国各地分布甚广,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六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八。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三

  

0.0774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