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始祖

  

  

  

  

  邹姓始祖 宣靖父

  以邑为氏邹姓。微子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子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的七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后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内乱被害,为避祸其弟宣靖父带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等家族成员逃到鲁国,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是以邑为氏邹姓,他们尊微宣靖父(或正考父)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微仲,名衍,字仲思,世袭子姓。是殷国皇帝帝乙的次子。帝乙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次子叫微仲(兄弟二人同母),三子叫辛(即纣王),微子启与微仲的母亲虽是帝乙的长妃,但由于出身低贱未立为正妃,而辛的母亲出身贵族,反立为正妃。据《吕氏春秋》记载,启、仲的母亲生启、仲的时候,父亲乙还未登帝位。乙登帝位后,辛的母亲被册封为正妃。辛因为是正妃所生,故得以继承帝位。启虽然年纪最长,反而成为庶子。武王伐纣后,封(纣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杀武庚管叔放蔡叔,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①。启卒,微仲继位。在此之前与以后均系子姓,不存在开姓始祖之说。正考父,是微仲的第九世孙,世袭公卿。食邑于邹(封地在邹国的泗水一带)。周幽、平、桓王时,为宋国的上卿,曾辅佐宋国的戴、武、宣(约前781-730年)*执政②。娶赵氏续娶巫氏,生孔父嘉,仍袭子姓,故正考父既是邹氏的先祖也是孔姓的先祖。而不是邹氏的开姓始祖。叔梁纥,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姓孔氏③。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据孔氏旧谱记载,叔梁纥曾在邹邑任过大夫之职,但他并不是邹氏开姓始祖。如果说他是邹氏开姓始祖,那么孔子不也是姓邹吗?或者说孔姓是从邹姓演变而来的,这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曼父,系正考父的八世孙。民国初期有个别的《邹氏家谱》记载说他是“孔”(实际上“孔”字是后人加的)正稚的儿子,因叔梁纥的长子孟皮有疾,不能生育,故曼父从小过继给叔梁纥当嗣子,与孟皮生活在一起,孔子出生后,曼父仍回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乃以邹为姓,成为邹氏开姓始祖。这一说法既无历史根据,于理也说不通。既然曼父是邹正稚的儿子,那么,邹姓早就已存在了,怎么能说曼父是开姓始祖呢?应该是第一个以邹为氏的先祖,才能说是邹氏开姓始祖才对。宣靖,是正考父之孙,系孔父嘉之子。以往部分《邹氏宗谱》记载宣靖是正考父之子,缺失孔父嘉这一代。根据收集来自全国各省近400部《邹氏家谱》资料综合整理考证④,春秋时为宋国上卿的正考父食邑于邹,佐戴、武、宣*。生子孔父嘉,仍袭子姓。其世系是:   正考父——孔父嘉 —— 木金—睪夷—防叔—伯益—叔梁纥—孔子宣靖——升—懋敬—成羲—正稚——曼父明天顺五年(1461年)任湖南常德府桃源知县邹纲撰《江右邹氏宗谱续编集散序》开头写道“邹氏之姓发源于轩皇,得姓于宣靖⑧。”说明在宋、明两代对邹氏开姓始祖,先祖早有考证、确定邹氏开姓始祖是宣靖公,而不是其它的先祖。邹孔二姓同宗共祖,都是正考父与孔父嘉的后裔,孔父嘉遇害之后,长子木金父奔鲁,以孔(父名)为姓,次子宣靖留邑,以祖先食邑(邹)为姓,才有了孔、邹两个姓氏。在此之前,邹孔的先祖都是子姓,不能定哪一代先祖为孔姓或邹姓的开姓始祖。在此之后,已有了邹姓,更不能随意定哪一代先祖为开姓始祖了。应该肯定,邹、孔两姓是从孔父嘉之后才分姓的,因此邹姓的开姓始祖只能是宣靖公。以微仲、正考父、叔梁纥或曼父作为开姓始祖,是不能成立的。

  

0.1021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