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家譜》序

山必祖於昆侖之脈,千峰萬岫,皆其枝也。水必祖於天一之精,千匯萬川,皆其脈也。人必祖於有生之源,千子萬孫,皆其緒也。余閱曹氏家乘,詳載源委,而數傳派系粲然不昧,歷歷可稽,人才振作,其時簪纓,輝映不匱,漢之平陽,宋之濟陽,千有餘年,功業炳耀,子孫繩繩,相傳譜牒垂後,可謂遙遙望族,奕世宗仰者,端在茲矣。

紹興三十一年冬月    榖旦(暨一一六一年)

(南宋寧宗晨講師)新安朱熹題

公元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上元      鞏義十八世孫萬升敬錄於新安家廟

 

 

《曹氏家谱》再序

 

挺挺高树,滔滔大江,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神州众生,炎黄子孙。

人莫忘本,永怀先人,承前启后,向祖寻根。

姓氏文化,一大学问,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原始社会,母系血统,请看姓字,从女从生。

姓氏基因,人类遗传,这门科学,正在深研。

从古到今,万千姓氏,多少名人,多少故事。

人们相见,先问贵姓,通名道姓,以示尊重。

天涯海角,举目无亲,偶遇同姓,如会家人。

危不改姓,险不改名,敢做敢当,才是英雄。

姓是小家,国是大家,十三亿人,热爱中华。

百家姓中,赵姓排前,宋代编书,尊皇为先。

中国姓氏,超过一万,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李王张刘,四个大姓,遍布全国,人气颇盛。

新百家姓,重新排队,曹姓居中,三十二位。

一字九口,曹字独有,曹姓溯源,历史悠久。

颛顼玄孙,名叫陆终,终子曹安,曹姓之宗。

曹氏子孙,多出名人,魏武挥鞭,叱咤风云。

建安曹植,七步成诗,洛神奇赋,绝妙好辞。

北宋曹彬,一员猛将,南征北战,威名远扬。

明代学者,曹端先生,钻研哲学,著作颇丰。

清代曹霑,其号雪芹,红楼奇梦,千古妙文。

巩义八陵,故乡月明,身虽在外,心系乡情。

八陵村中,曹是大姓,曹氏子孙,争为国栋。

吾弟万升,为人热情,提续家谱,寻根认宗。

盛世修谱,促进和睦,圆中国梦,团结进步。

故乡来人,邀我作文,特写此诗,诚献丹心。

 

巩义曹氏十八世孙万彰字一凡2014.4.23拜撰于郑州

 

曹姓源流(三序)(

中华曹姓,望族之称,研其根源,源远流长。

人文初祖,黄帝轩辕,德满群生,泽流万世。

按:[周·《世本》]、[汉·司马迁《史记》]、《帝系姓》、[左传·《帝系图》]、[唐·林宝·《元和姓纂》]等典著。曹姓者,古老之姓也。乃黄帝直系血统八世孙曹安的姓氏,是黄帝嫡正之后也。

其世系为,黄帝与正宫太姒生玄嚣、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第五子安生于尧舜,功业于大夏,赐曹姓,封疆立土为曹国,国民为曹姓,安谓曹姓始祖焉。于今已四千三百余年,传承一百四十世。

千余年后,至大周,黄帝嫡正十九世孙武王(前1121年),率群侯剪伐殷商,既定,按其功勋,大封群臣,封其六弟振铎为曹姓,建曹国,都于定陶。是谓曹姓授姓始祖也。其世系图为:黄帝生长子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生周祖弃,弃生不窋,不窋生鞠,鞠生公刘,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瑜,毁瑜生公非,公非生高圉,亚圉,亚圉生公祖类,公祖类生太王亶父,太王生季历,季历生文王姬昌,姬昌与太姒生十子,第六子曹叔振铎,乃文王子,武王弟也。是振铎祖继承了曹姓,发展了曹姓,壮大了曹姓,繁荣了曹姓。同时,武王又封安之裔孙曹挟于邹县东南建朱国立朱姓,原古曹国国民仍为曹姓,这就充分证明,曹朱同宗,同祖又同源。铎祖于今已历三千一百八十年,传承百世(详观定陶丰泽堂、嘉祥大公堂、安徽谯国堂家谱)。(详观定陶丰泽堂、嘉祥大公堂、安徽谯国堂家谱)现全世界曹姓人口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人,占全国百家大姓中排行第二十七位。

阅古论今,远则可考,近则有据。自明朝以来,我河洛《嵩洛堂》曹氏,望族也,历史悠久,广为传承,为彰吾族之功,显先祖之德,扬我曹氏之威,以利开拓忠孝治国,善义为魂的孝道社会,和谐社会,继承和发扬先辈遗志,使“孝道永弘”。

始祖:讳子贵,字爵一,号洛滨。原郡乃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曹问村。明朝洪武三年(1370)中首榜举人,由鲁赴豫任巩县丞。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为官清正,爱护百姓。带领邑民垦荒造田三万余亩,政绩斐然,百姓称颂。公告老,因爱巩县山明水秀,物阜民康,民风淳朴,故家安居于巩县老城紫金山下曹街棚(今在)是谓官迁始祖。

子贵祖德配曾受诰封的齐老太君,生三子。(奈,希,兴)皆进士。

二世祖:长,文奈,任开封府尹,配赵氏,后裔居开封,;次,文希,任安徽凤阳知府,配李氏,后裔居安徽凤阳(见凤阳五分堂家谱);三,文兴,文武双全,镇守黑石关。,公德配刘太君,生三子(信,忠,让)。

三世祖:长,信公,字可凝,德高望重,德配司太君,生四子(宣,宽,定,容)。;次,忠公,配邢氏,后裔分布在回郭镇,李邵,李沟,向阳,柏漫,芝田,后泉沟,涉村曹地,申沟,康店,黑石关,小关,曹沟,凉水泉,大峪沟,北山口,王寨,南河渡,南蔡沟,石板沟,五龙,伊洛,偃师,新寨,寺沟,寨后,登封,康沟,卢氏,宝丰等地。;三,让公,配刘,梁氏,后裔居曹柏坡。

四世祖:定公,文才超群,德配王太君,离开熙闹县城,迁巩县堤东村开荒种田,自行创业,图谋发展,培养子孙成才,其家业恢宏,公生三子(钦,铭,鑑)。

五世祖:钦公配胡氏生一子俯;铭公,忠厚可钦,配张太君生七子(儒,备,伟,周,佐,章,仪)五世祖,;鑑公,配何太君生两子(森,磊)。

六世祖:森公,字邦仪,别号双峰,曾任陕,甘,川三省巡按,武宁巡查司,万县让途驿丞,配佩李氏生四子(时雍,时望,时修,时第)皆定居四川万县。六世祖:伟公,德才兼备,配李,、王太君生八子(长复新(生员),次再新,三重新,四惟新(生员),五尚新,六惟阳(生员),七麟新(生员),八时新(生员))。

七世祖:长,(复新)复新,、次,(再新)再新,、三,(重新)重新,、五,(尚新)尚新,四公谨守祖业,辉煌依旧,人才辈出,后裔居堤东。四(惟新)惟新,七(麟新)二公麟新跟随文才出众,、武艺超群的时新公于明末来至八陵,创办“白鹿书院”。六,惟阳公精通《四书》《五经》,迁巩县山东村创办“东山书院”,后裔居山东村。时新公献身八陵“白鹿书院”,时新公勤于管理,精心施教,呕心沥血,倾囊相授,远近闻名,常受省,、州,、县府表彰,并给学院划拨土地六亩(今在三组区),定名学院地,作为学院经费。时新公配贺太君,生一子(之彦)。(时新公葬堤东曹老坟)。

八世祖之彦祖:之彦公,生性忠厚,勤俭谨慎,配刘太君,于明崇祯二年生一子(景隆)。(之彦公茔地在南堰凹)。

九世祖:景隆公,字盛之,号云寰。一生博览群书,深研《春秋》《论语》,才华横溢,乐于助人,德高望重,于康熙二十年迁入八陵天城寨(南街)后,又帮助其侄辈文运,、文儒,、文魁,、文郁,、文华,、文中于康熙四十八——五十二年陆续迁居八陵北街,脱离贫境,使侄辈后代子孙,学耕有依,有福同享。景隆公配王太君生一子(文举),(景隆公茔地在西大堰)。

十世祖:文举公,一生耕读传家,乐善好施,曾带领梓里乡亲修建全神庙大圣殿,公德配贾,、魏,、王氏,生两子(长缙,次绅)。

十一世祖:嘉缙,嘉绅二公,可谓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二人继承先辈事业,把“白鹿书院”办的有声有色,规模之大,学员近百,给国家培养了多名栋梁之才,乾隆皇帝闻知,于二十年莅临八陵视察“白鹿书院”,(下榻曹氏祖宅(今尚在),今在),观后,龙颜大悦,即兴提龙笔,泼圣墨,题匾“成就后学”,以示褒奖,传流于世(此匾文革期间烧毁)。(此匾文革期间烧毁)。

“白鹿书院”传至十五世雨亭公之手时,历经沧桑,蒋,冯战争,曾作为冯玉祥的指挥部,它她见证了大清康乾盛世的辉煌,见证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迫使清政府割地赔银的百年耻辱,也见证了历代先辈为“白鹿书院”付出的辛勤耕耘和流下的艰辛汗水。

历数近代陆佰肆拾多年以来,世居鲁,豫,皖籍曹氏族人,涌现了无数可歌可颂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尊祖敬宗,忠孝节义,善良博爱,建功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令人钦羡的业绩。

以下谨按“忠、孝、善、节、义”五方面就我中原嵩洛曹氏巩县八陵分支的轶人轶事,略举数例,以启迪后裔子孙,继承先辈遗志,并使其发扬光大。

忠者:可谓赤诚无私,忠国爱民之举,我曹氏十一世嘉缙,嘉绅二兄弟当属县邑第一,嘉缙公(监生)在“白鹿书院”执教期间,一心为国培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栋梁之才,甘洒毕生心血,乾隆皇帝当面书匾“孝义堪嘉”以示嘉奖,嘉绅公以武举事国,随军征讨内蒙葛尔丹,英勇无比,战功卓著,以身殉国,乾隆皇帝特挂匾“忠勇可封”,以示鼓励表彰(1886年花坊失火走水烧毁)。

孝者: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孝老奉亲之楷模当数我曹氏十二世北街长门嘉祥之次子从周公(监生),字宪章。公自幼父母双亡,随四门叔父为嗣,早晚两餐饭做成,必先盛两碗放于父母灵位前,焚香哭奠,数年如一日。叔父病死,正办丧事,突遭大火,火光冲天,从周公奋勇当先,只身跳入火海,将叔父棺材扛出,使能及时办理丧事,从周公此举县志84页有载,路人皆知。

善者:善良善事有善举,不计个人得与失,当属十五世祖新润公(字雨亭),(字雨亭)。光绪三十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蝗匪为患,民不聊生,雨亭公看在眼内,痛在心上,为救梓里乡亲于水火之中,开仓放粮,赈济乡邻,人均一斗,以渡灾荒。为抵御土匪的猖獗,自家出资购枪六支,自任教导,训练民团,确保一村之平安,为了培养下一代,自己又慷慨出资,聘请鲁庄曹河秀才,梁修会先生,任教于“白鹿书院”,教育乡邻学子,为国立功建业。乡邻为念曹公救命,、施教,、镇匪之德,特树碑立石,以昭后代永不忘怀。大清光绪皇帝闻知此事,特御旨钦召曹公于北京议政殿,曰:“全国每个乡镇有十个像曹先生忧国佑民的善人,天下可太平,朕可无忧也”。并亲赐蟒袍,、玉带,、顶戴花翎,、天子宝剑,钦封正四品,京杭漕运司,节度运河两岸、京、津、鲁、豫、皖、苏、杭等州府,使物资畅通无阻,源源不断,安全运入北京。三年期满,告老还乡,仍从事教育事业,功垂梓里(宝剑文革中失落在下乡知青学生李普及手,时任大队保管闫长青交李普及)。(宝剑文革中失落在下乡知青学生李普及手,时任大队保管闫长青交李普及)。

忠贞洁烈者:坚定的节操,忠贞的信念,为子孙后代万般敬仰者当属十一世祖嘉绅公其妻祖氏及、十二世祖志周公妻马氏,和北街三门嘉佩公宋氏。祖氏,自嘉绅公殉国后,时年二十有六,两子云锌,、云铃尚幼,靠纺花卖线度日,孝敬公婆,抚子成家立业,品正德范,守节四十三年,亲受皇帝敕封诰命,并慰问表彰。八陵北街二门志周公马氏,二十一岁夫殁,公婆老病,两弟皆幼,马氏纺织养家,将两弟抚养长大,皆成婚生子,亲朋家红白之事皆尽礼数,自己无后,取两弟长子为嗣,全都抚养成材,马氏守节五十六年,县邑旌表。八陵北街三门嘉佩公宋氏,年十七结婚,二十三岁佩公殁,家贫,宋氏为家计,亲操打水和推磨磨面之事,靠纺织度日,孝敬公婆,抚养前房所生两子成材。公婆、舅、姑病,亲赴堂前侍奉,及殁,且亲营葬事。宋氏孀居四十三年,不与邻里老妪辈往来,老妪们用流言诽语相伤,宋氏却不以为然,尽心奉亲。家父得知此事,登门教诲,宋氏坚信“身正不怕影子斜,任凭她们胡言乱语吧!”宋氏节烈之举,感人之深,时任巩县县令邱轩昂呈请上表,皇帝拨银陆拾两,于八陵村北建“贞孝牌坊”一座,以示表彰,启迪后人(文革时期被毁)。(文革时期被毁)。

 义者:公正,合宜,自愿的奉献之举,莫过于八陵北街四门,十六世祖振声公。北街二门乡亲耕地全在村北,交通不便,去地没路,耕、种、收全靠肩担背扛。振声公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将自己土地奉献出开辟一条大路(约十亩),(约十亩)为老少爷们提供方便。二门宗亲为感谢振声公让地于通途之功,特给振声公悬挂“義让通畔”之匾,世代不忘。再者,我村曹氏宗亲正在为祭拜先祖无有家庙之事忧虑时,振声公又伸出慷慨之手,将自己整体四合院无代价让出,改为家庙(即现在北街曹氏先祠),(即现在北街曹氏先祠),解决了本门族众祭拜先祖无场所的燃眉之急。振声公两次义举,深得村人称赞,宗亲称颂,铭记在心,世代不忘。

中华曹氏在我国四千三百年的生息发展历程中,人材济济,名人辈出,群星璀璨,为国,为民功勋卓著,彪炳史册,千秋流芳。

正所谓:

追本源    尊祖敬宗    承前启后    脉出渊远

忆往昔    功勋卓著    继往开来    支派流长

水流千里归大海,天下曹氏皆一家。

当今社会,政策归心,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为繁荣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姓氏文化,曹氏宗族文化,构建大和谐,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大繁荣的曹氏家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梦,强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拼搏奉献吧!

0.1622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