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谱以“敬宗收族,弘扬祖德,正本清源,理顺脉络,教育后代,耀国荣族”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记述族情,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
二、本宗谱分前集、中集、后集,其中前集为人文篇,以李氏源流、李氏名人、李氏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中集为世系篇,包括李氏总谱世系及福建各支谱世系,后集为资料篇,包括芳名、资料、论证及编后记等。前集一卷,中集__看看卷,后集一卷,共__卷。
三、本宗谱时限上溯远古时期,下限止于2017年3月,个别重大事件截止至付梓前夕。
四、本宗谱人文篇收录全国李氏源流、迁徙、分布、人物、文化等资料,并侧重福建。对于一部分重要资料、照片未能及时搜集的,只得暂付阙如,尚待续卷时予以补充。
五、本宗谱各部分资料,为力求准确与可靠,对一些疑点进行了必要的考证查实;对一时难以考证或有争议的问题,采取诸说并存或一说为主兼述他说的办法处理;对于姓源、远古世系及一些名人的年代、地址等有不同的见解,只好留待深入研究后再予以论定。
六、本宗谱历史纪年均采用朝代纪年和干支纪年,加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
七、本宗谱体例,本谱人文部分统一采用横排左装订的方式,并使用现代简体规范汉字,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世系部分则为改进式欧体,文字竖排,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为了配合本谱的装订方式,竖排文字亦改为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每世代名字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他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明了、层次清晰。对于先祖人名中的个别用字在现代汉字库中无法找到的,则采用扫描图片形式予以录入。
八、本宗谱所载地名、籍贯仍按原始地名记载,同时也按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刊注。历代科举、官职、等级、称谓各有定制,本谱仍按当时文献记载录入。
九、本宗谱除引文外,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体。入选的古文,为保持古文风韵,按原文照录,对重要部分的古文,进行了断句,对古代名人传记除原文照录外并附译文,以利阅读。
十、本宗谱家族条规训诫,为世所重,李氏后裔群居处所,均立乡规、宗约、家训,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特取其精华,汇集起来,以发扬光大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脉和传承体系,并在其发展创新、升华凝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文化崇拜、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精神理念和民族品格,由此构成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节。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国民和国家关系的结构,先有家庭,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古往今来,无论是功业显赫的帝王将相,或是躬耕陇亩的草民百姓,无不植根于家庭文化的血缘体系,无一超然于宗族交融的社会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盛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族谱、家乘,正是具体而微地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盛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典籍文献,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家、国、社会的缩影,是解读历史,剖视社会,传承文明的根祖文脉。因而族谱、家乘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史学支柱。真正的历史唯物主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往往从家族的起源和形成,探索社会的真谛,从宗教(部族)的发展演变,揭示历史的规律。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是这种论著的光辉典范。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大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早就了一大批青史流芳的精英家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不仅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演绎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也奠定了其家族群体在华夏文明史上的社会地位。然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是世居中原的华夏儿女,或是雄起边陲的兄弟民族,以及飘零异域的海外华裔,其追源溯流,寻根问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炎黄二帝,无一不以炎黄子孙自居。
正是这种以炎黄二帝为人文共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情结,以族谱、家乘载体的文化根脉,奠定了中华名族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的国家基石,凝聚为“多元一体大中华”的民族格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发祥最早,蕴含量最大、普及面最广、凝聚力最强、生命力最旺的价值体系。这是任何文化体系、任何宗教信仰、任何学术流派都无可比拟、无可取代的原生文化和根祖文脉。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源泉。
也正是基于这种精神理念和文化情结,“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成为芸芸众生“食、色”之外的第三天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文化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盛世修谱,蔚然成风。谱牒文化成为广大民众自编、自述、自律、自慰,体现自身价值、跻身历史舞台的文化情结。一大批体例新颖、内涵丰富,具有时代色的新型谱牒相继问世。《中华李氏大宗谱·福建卷》,即是当今谱苑中极具代表性的奇葩新秀。
本谱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多有创见,体例新颖。《中华李氏大宗谱·福建卷》突破了欧、苏体例的编纂形式,采用了史、志、谱牒三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先是在布局结构上,以篇、章的新式编排,取代了以卷、册排序的传统格局,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检阅查询,体现了平民化的时代特色;收录了古代、近代、现代各个阶层、各个类别的蔡氏精英,展现了蔡氏族人的英姿风采和文化特色,也为后人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
史料翔实,内含丰富。纵观中华蔡氏五千年文明进步、繁衍生息的历史轨迹,从上古传说到蔡氏源流,经历蔡国的风云变化,播迁四方至蔡氏入闽,主要载录了福建地区的各个宗支的情况,族规、家训、楹联、艺文诗词、传说典故、陵园宗祠、古迹故居等多方面收录整理,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吸纳了人口学、遗传学、文献学、统计学等研究成果,广集百家,最终完成《中华李氏大宗谱·福建卷》。
考辨精当,治学严谨。从治学角度上看,遵循求真务实的科学准则,立论公允。采用的族谱素材不仅涉猎、引用了大量的史、志文献,族谱、家乘,而且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社会调查三重证据法从事姓氏、谱牒研究的成功范例。
家之有谱,知本源于有考,明世次于有序,谱之所系可谓大矣。吾李氏自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李元祥,10岁时被封为“闽越江王”,分派入闽。宗族绵延不断,历有明征,世系相承不紊,代无舛遗,以其有谱在焉。今《中华李氏大宗谱·福建卷》告成,欣然命笔,以示庆贺,遂为之序。
李※※
二〇一七年三月
番禺鹿步《李氏族谱》序
闻之明道先生云明世系,修族谱之宗之所以厚风俗,使人心不忘其本也。余家旧谱世次行序甚详,源流居址有据,使后世子孙披获是谱宜有以兴。尊祖敬宗之心,重木本水源之义,明尊卑之分,笃亲亲之恩,则斯谱之修,得无少补云。然有谱则有图,有图则有据,其逸而无据者缺而不录。夫始祖所以出云祖源流远,其始于周,盛于唐。递衍而至于宋,向来具有谱可据,独惜遭乱简编无造,其久远者不可得稽考矣。然身近而可考者,言之则从南雄始迁广州府番禺县鹿步沙猎德东乡,号日敬天公列一世,为追为所以出之祖也。永辉始来之祖列为二世,于是秀岑公三世,瑶泉公四世,贞一公五世,颖芳公六世祖,妣冼氏,所生二子:长曰椿、次日材,同居猎德东乡,至是分房,而谱修焉。
时
顺治十八年岁次辛丑季春辛亥吉旦立
(摘录番禺鹿步沙猎东乡《李氏族谱》。该谱由广州市天河区李润海,又名李柒元、李英伟老先生提供。)
泰宁《李氏家谱·序》
尝闻叶茂者其本实,其流长者其源远,故一姓之兴必有开基创业之祖,积德累仁之事,后嗣始从而蕃衍焉。未有创垂无本功德不纪,而能丕昌后裔者也。陇西我姓望族,始祖必贵公,出自南雄珠玑巷,因避乱迁于香山小榄奠居太宁坊,颇得山川间气奕叶。相传逮至三世祖光祖翁,为乡人领袖,统率诸卫军分布榄土,诸军得所皆其功也。至四世耕乐祖始创家业,俭积腴田,爱人乐施,为世所称。又至六世梅雪祖,遗金不拾,积德化盗。溯厥肇基忠且厚阐,厥善泽仁且寿诚哉,诒谋燕翼垂裕无疆者也。是以后嗣济济,家弦户诵蜚声,黉序廪饩明经实不胜指。至有明庆历间,宗伯公出抡魁夺甲位,冠百寮绩著南宫,尤其著也。行将簪缨奕世昭耀宗枋,于前者休德昭于堂,构述于后者爵禄绍于箕裘,我族丕振宁有艾哉。岂非所谓其本实者其末茂,其源远者其流长乎,但族众蕃多非有谱焉。以序其世系,则昭穆不分,尊卑互淆,将何以昭九族而示百世也。向有族谱燹于兵火,缺而未备。十二世孙铎曾增修纂,亦略而未全,十四世孙燕鼎补辑遗编序。其伦次向予言日鼎,不才擅辑家乘,虽不能置褒讥,于一字加以论赞而尊卑。世数差有可观请授之梓,且求予一言为谱弁,予熟,视之其言不谬,于是为序。
时
大清康熙岁次甲午孟春上元之吉 十四传孙宗鲁拜题
甲寅年九月 二十一传宗子、喜发等增辑重刊
(摘录泰宁《李氏家谱》,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南海《李氏族谱·序》
尝闻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焉。国之有史,所以纪本朝之功德,彰累世之规模也。族之有谱,以别子姓之尊卑,系各房之支派也。凡兹嘉言懿行以及仕宦,口施俱于是乎载焉。故国史之修词,臣共膺其责,而家乘之续,子孙实任其劳。我李氏自南宋以前,世居南雄州始兴县珠玑巷。其华胄替缨,累朝及第,流芳史册。此固无庸追述,迨有宋开禧元年,我白孙祖与堂兄弟冒孙及别姓数人相伴南奔,遂至广州地面,各分安歇,择里而居。冒孙分投于三水县洲边乡居住。我白孙祖歇在南海县西华村,系黄姓、孔姓住居暂寓与他为邻。从此安居乐业,枝衍蕃昌,是以名之日李边乡。
同治八年九月吉重修 二十世孙应年 谨识
二十一世孙富琛 敬书
(摘录南海《李氏族谱》,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朝鲜《全义李氏族谱·成化草谱序》
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者盖生人之始也。而鲜能尊祖敬宗以亲九族者,世益远而派益分,瞢然不相知,则族谱之作焉可阙乎。李氏出于全义而蔓然东方,礼安之李亦一源也。丽朝起兵之初,惟我鼻祖讳棹,献策马首,允协睿谋,即加鹰扬大将军。于是佐理王室,以有统三韩之勋。自是厥后,高车大纛,美官丰禄者衮衮而出,业绵瓜瓞,枝繁螽斯,岂非积德累仁之余庆乎。奈何后世子孙曾不是念,视至亲如越人,葛□之咏,角弓之刺所由起也。我皇考讳贺,慕古悼今,广搜博访,撰内外族谱,有若全义李氏、月城金氏、铜州崔氏、孔岩许氏,修其世系枝派,贻厥后裔,其垂晓方来之意至矣。第以世远枝蕃,难以核绪,幸得李氏族谱于清州府院君韩相国第,参考演益,以补缺略,子孙之观是谱者,究源寻派,知一身之所自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虽至于服尽亲尽,厚伦理,致敦睦,则庶不负作谱之意也。
成化十二年丙申秋鲰孙麟谨序。
潭川李氏修谱序
重修谱序
昔狄青在枢府日 有持狄梁公告身 十余道旨 青献之 以为青之远祖 青谢曰 一时遭际 安敢自附梁公 君子韪之 谓其知所慎 而守其信也 李氏本利贞之后 见于周 盛于汉 显于唐 迨后支分派别 所在皆有 盖其根深源远 固其叶茂流长 有如斯也 扆西之有潭川 其地盤而踞 其势缈而幽 后漈泉清 东崑峰秀 渔灯相映 云碓相闻 绮绾秀错 不可具状 李氏族托处于斯者 匪朝夕矣 其谱作自前代国朝来葺者亦屡 一修于乾隆四十年 续修于嘉庆八年 再修于道光十六年 今其族望 平川 伯川等以谱久未订 延予汇篡而重修之 余为考其发源于寿宁鳯竹 至友九公居邑之吩洋 迁潭川实为来安之 始祖此别子为祖之义 其自别子以前推其所自出 不妄誇阀阅 盖其慎也 其自别子以后 纲目并举 语焉必详 固足信也 余惟守所慎 以行可信 俾夫亲者毋失其为亲而谱之义 于是乎尽记曰 尊祖敬宗 敬宗固收族 今诸君念切本支 其不忘于收谱 如此可谓能得尊祖敬宗之意者矣 是为序
峕
同治六年岁在强围单阏如月 吉旦
邑云湘庠生哲夫王金城拜撰
前修谱序
盖天地未分之际 浑浑穆穆 无有人物姓氏也 自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人物渐著 姓氏攸分 或因邑因官因谥而为姓 因字而为氏 自此而起郡望 由此而著矣 恭惟 贵族赐姓 肇于唐尧郡望 隆于陇西 凡前代仕宦显达 济济多士 实为王国之桢 百尔先公堪作公侯之寄 其间忠孝名家 幽逸事蹟 载于谱牒者 既详且尽 无复余言之赘 惟是乃祖八十公于寿宁鳯竹住居 至李六公于元丰二年迁西塘 及元佑二年友九公又迁福安六都吩洋 至宣和七年又徒潭头过溪坂 缘绍兴十六年波臣肆虐 其孙子十三公十五公逐于次年转迁潭头里 兴居立业 宅田尔田代?相承 历历递传 绳祖武而启儿孙者 迄今计有一十九世矣 但世远年湮 谱牒若不重修 则昭穆不免混紊 即有孝子慈孙 安能自知原祖之所由来乎 爰是裔孙 奇寿 光镕 光鏕 光程 光钊 光璧 翰富 翰举 翰浦等延余修订 余愧非闽岭全才 安敢以补辑是任 第承敦请 漫膺重订 循其旧帙 增其新图 补其残缺 序世次庶 使观本而至其末 探流而识其源也 夫是为序
峕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十一月吉旦
雁塔后学注南林茂淮谨撰
前修谱序
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也 国有史则纪纲定而君臣正 家有谱则源流清尊卑序 故谱牒之作非徙誉祖宗之声名 实所以原本始序昭穆别亲疏而引孝思于无穷也 恭惟贵族李氏发姓肇自唐尧郡望为陇西 昔咎鲧为尧理官因姓理焉 后利贞逃难伊侯之墟 食木子改姓李 则李之姓自此而起矣 凡前代仕官显达分迁事蹟 昭昭可考无复余言 唯八十公世居寿邑凤竹 由凤竹而迁西塘者则李六公也由西塘而迁吩洋 由吩洋而迁潭头过溪坂者 是为友九公于绍兴十七年转迁潭头里而家焉 迄今十八世矣 代远人殊 谱牒未修 祖宗不遗忘之叹 幸系孙兆隆奇熙诸君忽起孝子仁人之心 爰于本年桂月请予修订 予循旧而增新 因残而补次 凡有善可採者录之 有行可述者记之 至于婚姻墓志 莫不釐然具举 使观本而知其末 验流而识其源 俾孝弟爱敬之心遂油然而生矣 是则家谱之作不与国史并重也哉 伏冀克阙后长发其详 庶前无愧于先人 后可述于来兹 云尔是以为之序
旹
乾隆十年岁在乙丑桂月吉旦
三山闽清庠生 陈質中 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