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的内容 

  国有国史,省有省乘,县有县志,家有家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发展的历。家谱更具有历史意义的原理。

  

  家谱之大修五十余年矣,家族的人口日增,繁衍兴旺,支脉广布。随着人口的增加星散多见,面不相识及不知其某祖某支者甚多,因此有必要修续家谱,使后世子孙好知祖知宗,知其族血脉之渊源。

  

  由谱记载本族历史人丁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伟大而卓越的贡献。在政冶、军事、科学、文化、经济诸方面出现了一大批忠臣孝子,这是我杨氏的骄傲。这些名人之众为发扬杨氏宗族的传统,以承后代光耀门庭奋发图强发扬光大,做些历史的记载是必要的。凡我中华民族细胞,每个家族世代教育子孙人人爱家,若不爱家岂能爱国乎。

  

  砀郡杨氏望族也。关西夫子之后唐末六十七世祖守立公,官封唐天都威,破兵于沙漠定居降州府。大宋建都汴京,邀请六十八世祖业公受聘归宋,迁居墩县。七十五世祖沂中公因金之乱从驾临安,大小二百余战抗金有功,官封太傅安郡王。与岳飞八拜之交,歼相秦桧手段毒辣,让沂中公为冤杀岳家军的监斩官,沂中公虽不受秦桧所容愤,但也未失忠君报国之心。

  

  南宋朝廷南迁,因金兵进犯迅速我杨氏一门被黄河天堑阻隔在隶属金国的砀邑杨河集(古称离河集)。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朝虽变化相承,国运起伏互有盛衰,杨氏一门子孙万代承清白家风永传万世也。

  

       据朱元章《纪梦》:“岁在壬辰,纪年至正十二,民人尽乱,巾衣皆绛,赤帜蔽野,杀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元之末年,遭流贼之乱杨氏子孙死逃者不可胜数。尤最可恨明之末年砀郡县令高小专制余威,妄加九十一世化虹公,以大逆不道致令迫害杨氏子孙,奔走流亡殆尽,族人畏罪匿于异地甚多,分崩离析,天南地北各一方,修谱之事无法着手甚难也。

  

      虽七次修谱外地未到者甚多。因前朝祸延全族,人身死亡者离徙甚众无法联系,此是各地吾族人失修原因之一也。

  

  清朝末年几经战乱无宁岁,民不聊生。洪杨起义,捻军之乱民几无生息,杨氏族人奔走四方遑遑不暇,民主革命之后军伐混战,帝国主义例强侵华烧杀置人民于地狱之中,解放后又逢十年浩劫幸存的家谱多焚毁及遗失,至使祖先无可查考此失续之二也。

  

  有谱者可续修贯通脉络,可辨明支系,无谱者困难之极,想修谱代远年,烟老成凋谢。先人名讳大半遗忘无法考正宗系,又苦无经济,人多困苦,救死不瞻,何暇收族,无法续之者三也。

  

  嗟呼,对祖先无法查考实令后辈顿足慨叹,后辈子孙渴望之极。凡天下事归功于天。我党政策英明,升平盛世,修谱之事不容再缓,扪心自问,若再迁延于心不安,现族人都热情修谱,尊重祖先深明大义。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先才是为人之大道也。修谱的意义人人都应知之,不可一日不知先人的功德发扬光大,保持万年的光荣可窥看。先人历代的兴衰每个年代的修谱都有历史的背景,后可窥看当对历史状况能对族人研究历史提供史实,俾使后世子孙能将杨氏历史抚述。对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富强的国家吾杨氏有责任团结各民族团体,为四化建设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人类之幸福也。

  

  今修宗谱为后代子孙昭穆不混宗脉辨明,七次续修外地未续者甚多,一岁一族见面不识如路人也,余自弱年就志意宗谱,深思极力考查,杨氏家族大合谱五十余年关述念及此,愈觉抑时而愈心伤矣。八二年刘兰芳女士来丰砀,考证我族系老令公后代昭穆相承,倡议续修,我即约会阖族抚然续修,我虽七十有余,不觉年老,愿贡献毕生之力,为杨门子孙打下根源,五十余年愿望开始行动奋起,远走七十余县境,徙步千余里,倡议七修宗谱,八二年三月开始续修,八四年十二月告竣,历经二年九个月完成宗谱,始得与族人同乐堂于世也。

  

  因七修宗谱在丰县,外境族人末闻者甚多,到肖(县)、永(城)、夏(邑)、虞(城)、单(县)各县续修遗漏杨氏子孙族人,闻此喜讯无不热心拥护,然而几经苍桑得散而复聚离而复合也。天下大事均有定理,大木千枝咸出一本,巨水亿派同先一流,亿兆家室皆一祖也,能听其涣散乎?今合成一谱以尽亲亲之谊可不庆哉。

  

0.1014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