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陵位于今西安市南部,其地北有凤栖原,南有潏水,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汉宣帝时选为陵邑,后改为杜陵,为充实陵邑,韦玄成迁居杜陵,世居于此,随时间的推移韦氏家族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逐渐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韦曲。
韦曲一词,顾名思义是因韦氏一族世居而得名,是韦氏家族地方基础的根源地。东汉时期辛氏《三秦记》云:“韦曲位于皇子坡西。”这是韦曲之名第一次见载于史籍,可以推测最晚在东汉韦氏族人已经世居此地。到了唐代,韦曲则成为达官名流云集,京城著名的游览胜地,这在时人诗作中多有显露。如杜甫诗云:“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又如权德舆诗曰:“杜城韦曲遍寻春,处处繁花满日新”。乃至今日仍存韦曲街道,可以想见当时其地方根基的深厚。
美国学者伊佩霞在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中指出“地方基础对崔氏生存的重要性无需证据。不仅乐善好施的地方豪族得到高度尊重,而且其土地占有是足以提供财富和影响力的稳定来源。纵然一代人中间没有出现才华横溢的人物,或者没有在京城获取令誉的良机,家族也不会丧失其社会地位;甚至能够历经政治动荡和战争兵燹的磨砺幸存下来。”据此可知,土地占有是地方基础的核心要素,对于士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沿着伊佩霞所提供的思路,韦氏家族所拥有的田宅多少、祖茔规模、墓葬规格和随葬品,应是我们考察京兆韦氏地方基础的的有效方式。从现有的西魏、北周史料中我们很难看出韦氏家族所拥有的田宅规模,只能借鉴有限的史料,窥其一斑。
田地方面,主要得于国家授田和封赐的食邑。西魏、北周继承了北魏的均田制,“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西魏、北周韦氏家族人丁兴旺,整个家族可考的满足这一范围内的韦氏族人有四十余位,一般而言,能载于史籍,流传于后世者应为韦氏家族中较为突出的成员,家族的其他普通成员以及豢养的奴婢人数规模应远大于可考之数。因而按照国家授田标准,虽无法准确计算出其家族田产数量,但田产规模当为数不少。另外针对地方官员还授予公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