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父子”,即魏宪如(父)和魏沁(子)。二人数十年来,长期活跃在宁夏书坛。
魏宪如(1922—2006),字陇泉,斋号醉墨楼,甘肃临夏人。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宁夏书协理事、吴忠市书协主席、名誉主席。是吴忠市当代书事业的奠基人。
作为吴忠和宁夏老一辈书法家,魏宪如给同道带来的是清风、思考和感悟。他以擅隶书和行书著称,其风致可归于“二王”—脉。其字凝练踏实,洒脱自然,履险如夷,若没有对魏晋、唐、宋经典的长期心摹手追,绝不会有此气象。重新体察其书艺,可发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碑帖结合、笔力雄健,二是书卷气息浓郁,三是天资加勤奋。多年来,他挚著坚守,既不违时轮,又不堕于时流,确实不易。
从《魏宪如书法作品集》中可看出,在风格上他着意于对自然典雅的追求,在充分发挥自己用笔技巧娴熟优势的同时,更注意心态的调整控制,使作品在面目的稳定性和精到程度上趋于完善。其隶书得力于曹全较多,其行书取法“二王”的,又融入赵孟頫、董其昌,尤其是何绍基、于佑任的某些面目特征,熔碑帖于一炉,在精谨流丽中见散淡箫疏。章法疏密连贯,聚散自然,心手相得之际更见率真。这—方面体现了作者通过对古人作品的反复临摹揣摩而获得的技巧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更反映出作者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能保持“自我”,力求将古法变化为自己的本领,并从中摸索和强化个人习惯以至发展为风格特征。
艺术创作跟做人、做学问—样,掺不得假,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自身的修为上。写字的人,倘欲有所进取,学问修养是很重要的。历来的书法家多是学问家。字写到一定程度,再想提高,几乎全靠不断积累和充实的学问修养来补益。魏老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方面他自己活到老、学习到老,另一方面,他谆谆告诫年轻后学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深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培养敏锐的现代审美意识,还要多读书,加强自身修为。
魏沁,字园春,1962年月1月26日生于宁夏吴忠。从小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其父的精心指导下,走上了追求书法艺术的漫漫长途。
同其父一样,魏沁的书风也属于“二王”—脉。从唐楷入手,习颜柳,又习《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史晨碑》、《张迁碑》等。虽然都追求平正自然,却因时代和个人经历不同,魏沁的书风在平正中又多了点奇险,在凝重中又多了点率逸。其书法作品淳厚古拙,自出机杼。
魏沁的悟性好,有才气,但他又不因此自傲。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由于心理定势而产生的长时期的单一风格。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在求变,他把性灵与法度揉合在作品中。在他的笔下,传统的积淀总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又深深地隐匿在创作中。他认为,过早形成个人风格,无异于作茧自缚。风格应该是一条开放和流动的江河,它随时准备接纳新的东西,随时代而前进、变化。一个人的作品要想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首先要以古为师,尊重传统。他从晋人的风韵中取其秀逸,从唐人的法度中取其儒雅,从明清的率逸中求其恣肆,从近代大师的作品中求其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