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是一个非产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亿零四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3%左右。
张氏的得姓地点,目前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河北清河,二是河南濮阳,三是山西太原或永济。
张氏的得姓地望,以及得姓始祖挥的活动地区,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从挥的父亲玄嚣说起。《史记》记载:“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意思是说玄嚣降生在江水,封邑在青阳。江水在古代江国境内,就是今天的河南息县。但玄嚣的降生地与挥的活动地域关系不大,玄嚣的封邑青阳大约是挥成长、活动的地方。
“清”和“青”两字古代通用。古代又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此,人们认为,青阳,就是清水的北面。
古代的清水有两个源头:一是今河南省获嘉县北黑山,一是今山西省高平县。后者就是古代的丹水,它向南穿过太行山,东流入吴泽陂,然后注入发源于获嘉县北黑山的清水。再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淇县、内黄县,然后进入河北省的魏县、清河县、沧州市,至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南注黎阳(今河南浚县),清水就由此流入黄河。三国时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就走的是清水故道。由于年长日久,受黄河改道的影响,致使河道淤塞,或某段河道改名,于是清水隐没无闻。
被人们称为张氏的两个起源地的河北清河和河南濮阳,都属古代清水流域。只不过清河在下游,濮阳在上游。
张氏得姓于河北清河的说法见于明朝嘉靖年间张浚等人纂修的《张氏统宗谱》。这部谱书的《得姓郡望》篇说:“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予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意思是说尹城国(后来的清河郡)的清阳县是挥造弓矢、封弓正、祀弧星的地方,也是张氏得姓的地方。但是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河北清河是“帝后所都”,黄帝、颛顼、帝喾等都没有在这一地区活动,挥也不大可能在这一地区生活。但是清河张氏从郡望角度说,确实是张氏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支。
河南濮阳古称帝丘,是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活动的主要地区。濮阳是颛顼的都城所在地。颛顼逝世后就埋葬在这里。颛顼的族子帝喾埋葬在“顿丘城南台阴中”,即今天的河南清丰县境内。濮阳不仅是颛顼和帝喾活动的中心区域,而且还是夏王相建都之地,又是商先公相土的东土。这一地区位于新石器时代华夏部族的仰韶文化与东夷部族的北辛文化的结合部。前些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壳堆塑龙虎,被人们称为“中华第一龙”。近年来在这里又发现有众多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先商文化遗存。
张氏起源于“青阳”,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和濮阳、河北省的清河和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可能是张氏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个叫“张仲”的人,曾经辅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氏先民。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境内)是张氏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氏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期,也是张氏先民的辉煌时代。他们辛勤劳作,顽强战斗,显示了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立了丰功伟绩。在黄河乃至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张氏望族。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民众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张氏先民的足迹不但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到达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张氏人群的踪影。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张氏先民在祖国大陆的分布更加广泛。他们不仅开始到达台湾、海南等中国沿海岛屿,而且早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