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吴氏起源于三千二百年前,发源地是无锡梅里(今梅村镇),吴氏始祖是吴泰伯。
相传黄帝十二世孙古公周太王建立周部落。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泰伯勤奋好学,为人宽厚,和睦谦让,孝顺父母。次子季历颇有才干。季历生子姬昌,聪明超凡,据说姬昌出生时有圣瑞出现,有天主之命,姬昌深受周太王喜爱。太王有意让位于姬昌,先传季历,再传姬昌。泰伯得知此消息后,为了满足太王的愿望,主动让贤(按习俗长子应继承王位)。趁太王生病,托言赴衡山采药,泰伯说服仲雍一起南下,终于到达江南荆蛮(无锡一带,那里是荒芜之地,故称“荆蛮”)。不久太王病逝,泰伯与仲雍回朝奔丧,季历和群臣请求泰伯继位,泰伯不受,回返江南。后来在征伐戌狄中,季历不幸而逝。群臣再次请求泰伯继位,泰伯仍不接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三让天下 ”。
泰伯和仲雍给当地较为落后的江南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农业生产经验。不辞辛苦地指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改良种植,种桑养蚕,饲养家畜,兴修水利,改革陋俗,提高文化,筑城御敌等等。泰伯身为王室太子,他抛弃了优厚的王家生活,走向民间,做一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与当地平民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亲如一家,平等相待,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使人民早日摆脱贫困,泰伯把爱心献给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和善事。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愿牺牲青春和权势。在泰伯的无私奉献下,使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泰伯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被推举为当地的首领,号称勾吴。
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之子周发)灭商,仲雍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吴(吴国为周代诸侯国,建都苏州)。可以说,泰伯是吴国创始人。为了表彰泰伯的丰功伟绩,追封泰伯为吴泰伯(泰伯本姓姬),在我国古代,授于以国名为姓,是最高的荣誉。仲雍的后代都跟从姓吴,并世代相传,许多王亲国戚也归顺姓吴。从而在我国历史上诞生了吴氏宗族,吴泰伯乃是吴氏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吴泰伯世家的记载,与历代帝王并列。
泰伯定居梅里后,开发江南,开创了博大精深的至德文化。“至德”就是以“德”为主轴,体现在“谦让、无私、平等、博爱”上。泰伯开创的至德精神,为孔子创立儒学奠定了基础。孔子极为推崇泰伯,在《论语 泰伯》中写道“ 泰伯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孔子为泰伯庙题字“至德名邦”。历代帝王,如明建文王,清乾隆王分别为泰伯墓和泰伯庙写诗题字。泰伯是一位非常谦逊的人,其三让天下之举和高尚德行深受人民赞扬。有赞颂曰“泰伯者,报平等,损自己,救山民,帝尧同矣。” 人民给予泰伯极高的评价,把泰伯比作帝王尧舜。颂词中的“报平等”是泰伯倡导人人平等的精神。“损自己”是泰伯的谦让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救山民”是泰伯把爱心献给人民的精神。在简短的颂词中休现了泰伯谦让、无私、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泰伯崇高的德行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敬仰,三千多年来,歌颂泰伯的诗词至今流传下来的就有三百余首。
泰伯开创至德文化,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继承泰伯的精神,无疑是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吴国灭亡后,吴王差夫之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差夫后代繁衍于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一带。隋唐时期,吴氏后代广泛分布大江南北。宋明后,吴氏称雄东南。仲雍后代吴吉甫入粤,吴吉甫乃是广东吴氏始祖。三千多年来,一个庞大的吴氏宗族分布在祖国各地。
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生辰日,为了纪念泰伯的崇高德行和丰功伟绩,当天成千上万的梅里村民赴游泰伯庙,焚香参拜“让王爷”。又说泰伯逝于农历三月初三,因太伯德行高尚,犹如白壁无瑕,梅村百姓纷纷上山采集白花献于泰伯墓。泰伯生前酷爱种麻,百姓祭墓时腰束麻带,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