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一代祖赵城(即造父)


衡父之子。妣姒氏生子琴台。造父事周穆王为股肱,随王乘上四辂之车,到昆仑山会西王母,欢饮琼液之酒,回国后,有徐偃王作乱,造父汇集四岳之兵,扑灭偃王,受封于“赵”,把山西塘(原晋县)改为“赵城”,后来该地设立官府,就称为“赵城县”,今,从此我族定姓于赵,千秋万古,永不更易。(“之霍县”,康熙年县名,属平阳府)。



二代祖琴台


妣陶氏生子原鄂。


三代祖原鄂


妣熊氏生子应庭。


四代祖应庭


妣嬴氏、芋氏生子善述。


五代祖善述


妣杜氏生子宪章。


六代祖宪章


妣任氏生二子,长奄父;次仲容。


七代祖奄父


又名公仲。妣祁氏生子叔带。奄父公,周宣王时为戎御。奄父、仲容均随王驾,后被西戎侵犯周境,我奄、仲二公保驾御敌,未能取胜,西戎进了镐京,仲容战死,周王受诛,我奄父公保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


八代祖叔带


妣姬氏生子可立。叔带公亦在佐王朝,职任大夫,时值周幽王无道,荒淫乱政,我叔带公与宰相衡伯阳父谏君得罪,遂吟麦秀之歌。隐居晋国,后被晋文候访而认用。始建赵氏于晋国。赵氏宗兴。


九代祖可立


妣邢氏生子骈原。


十代祖骈原


妣周氏生子伯仲。


十一代祖伯仲


妣任氏生子良友。


十二代祖良友


妣曹氏生子赵夙。


十三代祖赵夙


妣蔿氏生子共孟。赵夙公,深受晋恩,加封于耿。于鲁隐公元年,生共孟。晋献十六年伐耿,夙公为将,灭耿。


十四代祖共孟


生赵威、赵衰等。


十五代祖赵衰


字“子余”,妣隗氏、樊氏生嫡子赵盾、庶子赵括、赵婴齐等人。其兄赵威为晋国大夫。衰公事晋,列位上卿职。时因骊姬乱晋,重尔主奔翟十九年得返国,衰等忠保重耳主复位,是为晋文公。


十六代祖赵盾


妣毕氏生子朔,庶子穿。盾公即赵宣子。当时事襄,事平、事成三人参专政征伐,子朔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成公)听屠之宠。盾公事政二年,襄公卒,继事灵公,十四年灵公欲杀盾公,盾公逃亡,未及出境。盾公之子赵穿公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盾公复返事国政。晋景公时盾公卒,谥“宣孟”。子朔立。


盾公兄弟赵同为晋下军大夫;赵括为晋中军大夫;婴齐为军中大夫。


十七代祖赵朔(原名庄)


妣姬氏。生子赵武。朔公因事成公,与屠岸贾有仇,枉奏欲灭赵氏,杀去三百余口。当因赵朔之妻乃晋成公之女,是“公主”,身怀赵武,拘禁待生杀之,幸亏韩厥与公孙杵臼致交,将程婴之子替换赵武,匿于孟山。十五年后,复事悼公,复仇,灭屠氏。


有诗曰:


荫谷深藏十五年,挎中儿报祖宗冤。

程婴杵臼称双义,一死何须回后先。


盾公之庶子赵穿,晋襄公之女婿晋大夫,生子旃。


十八代祖赵武


妣程氏(程婴之女),生子成(即景叔),事晋悼公。平公十二年,武公为正卿。十三年卒。谥子文。

穿公之子旃,晋国大夫,生子胜。


十九代祖赵成


初名赵获,又名景叔,晋国之使臣。妣院氏,生子赵鞅。


二十代祖赵鞅


妣徐氏,生子数人。长子伯鲁,最幼者无恤(乃婢所生)。


晋顷公九年,王子朝之乱,鞅合诸侯戍于周。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其明年十月,范中行氏代鞅,鞅奔晋阳。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侈。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二子(荀寅、范吉射)奔朝歌。韩以赵氏为请,十二月鞅入于绛,晋定公十八年,鞅围范中行氏于朝歌。范中行子(荀寅),范昭子(范吉射)遂奔齐国。赵竟有邯郸柏人,由此赵虽名(为臣)实操晋权。奉邑侔于诸侯。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鞅从,卒长吴定。定公三十七年卒。晋出公十一年,鞅病,十七年卒,谥简子。


长子伯鲁、次子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词,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于是立无恤为后,至是代已而立。


二十一代祖伯鲁


生子赵周,为代成君。鞅公之幼子无恤,又名赵孟。妣空同氏,立三年,灭代以封其兄伯鲁之子周为代成君。


四年,智伯(荀瑶)与韩康子(驹)、魏桓子(虎)共攻无恤,无恤惧,及奔保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没者三版,城中悬壶而炊,易子而食,无恤乃夜使张孟谈,私于韩魏,韩魏合谋,三月丙戌,三国来智氏,三十三年卒,谥襄子。生五子,襄子为其兄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于伯鲁之子代成君,而代成君先死,乃使代成君之子浣为太子,至是继立,至赵籍为烈侯。也就是智氏专政,各呈其能。襄子公与韩魏三分晋国。至赵籍烈侯,始奉周命为侯,都在邯郸。立为赵国,(即是直隶真定府常山县。历经二百四十二年(起自公元四六七年壬申至纪元前二二五年甲戌。传位十三世至赵王(迁),被秦所掳。十三世为:襄子、桓子、献子、烈侯、武侯、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穆王

0.089090s